浅析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解读
论文摘要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对于社会还是家庭,他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几年来,在这个群体中屡次出现自杀事件,引起了人们不尽的思考和感叹。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挖掘出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干预方法。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自杀 原因分析
一、现状分析
2011年10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一名博士生跳楼,跳楼博士27岁。事后两周,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消息,只在某贴吧看到这么一段话,证明此事确实发生过:今早,我校一学生从西十一舍跳下,救护车到达时已无生命体征。学校有关部门已知情并正在进行相应的工作。如有需要,我们会通报进一步情况。无论什么原因导致此事,出于对逝者的尊重,希望广大网友尽量避免网络热议。请大家为逝去的同学默哀。再次呼吁大家珍视生命,多为家人考虑。这段话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对于此类事件,社会和校方的主流处理态度是尽量压制,影响越小越好,让它尽快淡出公众视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出于对逝者的尊重以及逝者家人的理解。但是逝者已矣,留下的不应该仅仅是无尽的悲哀和唏嘘,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以及绝对的学习能力,又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期,常理来说,这个群体是不应该出现自杀这种极端事件的。那么,有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处于放弃生命的危险中呢?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挽救这些如花的生命呢?本文将对此种现象进行初步解读。
二、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首个“预防自杀日”,“预防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课题。在全球范围内,自杀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第四大原因,而在我国,自杀也已经位居死因的第五位。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更是高达200万人。在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了死亡的首要原因。大学生同样处于15-34岁的人群中,同时,这个群体又具有其特殊性,在同一年龄阶段的所有职业群体中,他们读书的数量最多,文化修养最高,道德素质最高,可以说他们代表了这个社会上最有希望并且最积极向上的一股力量。他们最终选择走上绝路,接受当头棒喝的不应该仅仅是这个群体,还有学校,社会以及家庭。
(一)个体因素
北大副教授吴飞曾经以华北某县为例研究过自杀问题,所涉及人群基本是当地常住人口,职业涉及农民,个体经营者以及性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