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博《战国楚竹书(三)》札记数则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锡全 时间:2010-08-12

一、《周易》简9“又孚  缶”

 

  帛书本作“有復盈缶”。今本作“有孚盈缶”。整理者释为“又(有)孚海缶”,认为“以喻著信立诚,若海若缶,能纳来者,皆与相亲而无偏。”

第三字,或认为与“海”不似,疑从“水”,“企”声,与“盈”音近相通。[1]或认为从“水”从“ ”,有可能是“渴”字的异体,疑读为“竭”,“竭缶”是说缶里无水。[2]

今按,简文第三字似海非海,或表示疑问是很有见地的。我们认为,此字右旁从“妟”,“婴”字从之。如下列“婴”字:[3]

                                                        

王子婴次炉     古陶文     玺汇5350     玺汇2360    信阳楚简2.15    周易简

 

简文 字所从的妟,与上举陶文、古玺、金文所从类似,当为 之分离形。说不定就是从 形,目前所见只不过是上部墨迹脱落所致。同简的“来”字中间就脱去一些墨迹,致使中间竖笔不清。妟,影母元部。婴,影母耕部。读音相近。如《左传·僖公元年经》:“公败邾师于偃。”《公羊传》偃作缨。此字应该隶定为 字未见于字书,当为“瀴”字省作。这种省作,已见于望山、信阳、包山等楚墓出土竹简的“缨”字,省从妟作 )。[4]战国文字的“安”字,或不从“宀”,与此也类似。[5]

《集韵·迥韵》:瀴涬,水貌。《文选·木玄虚海赋》:“经途瀴溟。”李善注:“瀴溟,犹绝远杳冥也。”《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第八》:“故溢堤之水,不淹其量,煽乾之火,不复其炽;水静则无沤瀴之怒,火消则无熹毛之热。”

瀴与“盈”读音相近。婴,影母耕部。盈,喻母耕部。不仅叠韵,而且声母同属喉音。如樱或作荆,荆从刑声。盈或作形,形从 声。而形与刑均属匣母耕部,读音相同,典籍互作之例极多。[6]因此,瀴、盈音近假借。“又孚瀴缶”,即“有孚盈缶”,或解释为“有诚心象装满一个瓦罐子那样充分”。[7]

不过,我们认为“瀴缶”当读为“罂缶”。《山海经·西山经》:“婴以百珪百璧。”郭注:“或曰‘婴即古罂字。’”[8] 罂缶,指腹大口小的瓶。《汉书卷三四·韩信传》:“陈船欲渡临晋,而复兵从夏阳以木罂缶度军,袭安邑。”服虔曰:“以木柙缚罂缶以度也。”韦昭曰:“以木为器,如罂缶也。”师古曰:“服说是也。罂缶,谓瓶之大腹小口者也。”《三国志卷五一·宗室传第六》:“乃诈令军中曰:‘顷连雨,水浊,兵饮之,多腹痛。’令促具罂缶数百口,澄水。”[9]

如此,简文“孚”可读为“浮”[10],是以浮力作比。“又(有)孚(浮)瀴(罂)缶,终来有它吉”,其义是说,具有浮力的罂缶,最终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吉利(结果或作用)。

二、《周易》简30“莫之

此句帛书本作“莫之胜夺”,今本作“莫之胜说”。报道者认为末尾一字待考,又云或释“敚”,《广韵》:“敚,强取也,古夺字。”以喻牢固。

或怀疑此字从八从丈,从八的字有分解之义,合乎“脱”训分解义。[11]

今按:此批《周易》简有几见“丈”字,如简7作 ,简16作 ,所从“十”之竖笔基本垂直,与此字竖笔向左撇出书写相近,但并不相同。“丈”字从“八”似乎也不太好解。“八”下左侧下方有一点,可能是简上污点,如同简“九”之上方、“莫”之下方的污点。 

根据字形字义,此字有下列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楚系文字“ ”写作 的省变之形,读者可以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885页,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952页,汤馀惠《战国文字编》86、832页;说解可参考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上部的“八”很可能为“ (癶)”的省形,又兼为声。但也不排除已变为从“攴”省,从“十”、“八”的可能。如为“ ”省形,在此读为“撥”。 ,并母月部。發、撥,帮母月部。拔,并母月部。夺、敚,定母月部。脱,透母月部。说,书母月部。撥、拔与夺、脱音义相近。《广雅·释诂》撥,弃也,除也,绝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拨者,《史记》太史公自序云: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12]《史记·扁鹊传》:“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拨,即拨开衣衿。

“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 (撥)”,就是用黄牛皮带捆绑住,使之不能分撥开或解除。

第二种可能就是“弁”字。其形与上海简《民之父母》的 、信仰楚简的 所从类似。这种“弁”形的考释,说见李家浩《战国竹简<民之父母>中的“才辩”》。[13]弁、辫、辨、辩等属并母元部。变,帮母元部。月、元二部阴阳对转。《说文·刀部》“辧,判也”。“判,分也”。辧、判有分离、裁断等义。

两相比较,似以第二种可能性较大。

 

三、《周易》简42“王

 

帛书本作“王假于廟”,今本作“王叚于廟”。整理者认为 ,从 ,各声,读为“各”,

至、达。

    今按: 字所从的 当是所加之声符。各、格,见母铎部。 ,《说文》“读若讙”。

讙,晓母元部。很多从雚声的字如灌、鹳、觀等属见母元部。

 

四、《周易》简45“汬 寒湶飲”

 

帛书本作“井戾寒湶食”,今本作“井洌寒泉食”。简49“ 丌胤”,帛书本作“戾其 ”,今本作“列其夤”。其中的 ,整理者认为从水, 声,疑 为“烈”之或体,或释 为“ ”籀文“锐”。其中的 ,整理者读为“列”。

今按:包山楚简3、10、170等简有此字,右从戈作 。戈、刃义近,当为同字异体。如同侯马盟书“则”,或体从刃,或从戈作 [14]我们曾疑包山楚简的这个字为“戡”字,如同《说文》湛字古文作 [15]《周易》简45从“水”,同“洌”,指水洁、水清,很可能就是“湛”字古文或体增从刀作,或者“戡”字增从水作。指“分列”的 ,当同包山楚简,为“戡”字。其与洌、列的关系,当是义近。《说文》:“洌,水清也。从水,列声。《易》曰‘井洌寒泉食’。”《广雅·释诂一》洌,清也。《易·井》:“井洌寒泉食。”王弼注:“洌,洁也。”崔注:“洌,清洁也。”《文选·东京赋》:“玄泉洌清”。薛综注:“洌,清澄貌。”《文选》晋谢叔源《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湛亦为“澄清”之意。《淮南·览冥》:“故东风至而湛溢。”高诱注:“东风,木风也。酒湛,清酒也。米物下湛故曰湛。”是洌、湛有某些义近之处。《说文》戡,“刺也。”列,“分解也。”分裂与刺杀义近。

上列诸形似从“炎”。[16]湛、淡音近。湛,定母侵部。炎,匣母谈部。淡,定母谈部。剡,定母谈部。但是,似乎又不能直接将这些字释为“淡”或者从“炎”,更不能直接释为“列”。因为其与目前见到的淡、列毕竟有别。因此,我们还是坚持原来的意见,主张其构形与“湛”字古文有关。然最终如何确定,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材料。

作为地名或姓氏,当为“湛”,或者“沈”。《说文》:“湛,没也。从水,甚声。”段注:“古书浮沈字多作湛。湛、沈古今字。”[17]其地位于河南南部。《左传·襄公十六年》:“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杜注:“襄城昆阳县北有湛水,东入汝。”杨伯峻注:“湛水源出今河南宝丰县东南,东经叶县,至襄城县境入于北汝河。湛水之北山有长阪,即此湛阪,在今平顶山市北。”[18]

  

五、《周易》简49“礪 心”

 

今本、帛书本作“厉薰心”。整理者释为“同“,解为痛。或疑为 ,读允,与“薰”音近。[19]

    今按:此字作 ,比“同”少一横。若释为 ),与薰音近可通,但比 又多一横。

相互比较,也不排除此字是“冋”的可能。[20]冋,匣母耕部。薰,晓母文部。声母相近。薰,

指火焰上出。薰心,义指烧心。炯,也指火光。如《说文》炯,光也。《广韵》炯,火明貌。

唐诗中有“炯心如凝丹”句。

 

六、《彭祖》简2“舍(余)告女(汝)人纶(伦)曰:戒之毋乔(骄), (慎)冬(终)保 (劳)。 (匡)之 ,戁易 欲”。

 

整理者认为 字待考。或认为此字是“要”,并云《仲弓》简13的“孝”也从“要”的另一种写法。[21]

今按:从“要”一说的确值得考虑。我们以为二字可能都是形声字,从 (qian)。《彭祖》简可理解为从“妾”,要省声,妾、要共用“女”旁,似可隶定为 ,不见字书,疑为偠或婹字别体。《仲弓》简13的“孝”字左旁,当是“ ”之变体,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简38 字左旁类似。此字从 ,孝声,也不见字书。《集韵·爻韵》侾,“侾佬,大貌”。简文若读为“侾德”,也可理解为“大德”。《彭祖》简告诫的是“人伦”,结合诸位的意见,其大意似可理解为:要警惕着不要骄傲,要始终谨慎、保持勤劳(或者褒奖劳绩)。要明理“大匡”之细要,知难易,滞贪欲。[22]


[1] 何琳仪 程燕 《沪简<周易>选释》,见《简帛研究》网站2004516日。

[2] 杨泽生《竹书<周易>中的两个异文》,见《简帛研究》网站2004531日。

[3] 字形可汤馀惠主编《战国文字编》805页。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971页,中华书局,1998年。

[4] 如望山楚简2.2,信仰楚简2.015,包山楚简259等,可参考汤馀惠主编《战国文字编》846页,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973页,及《江陵望山沙塚楚墓》288页注52(文物出版社,1996年)。

[5] 不从“宀”之安多见,请参考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963965966页。

[6]可参考高亨纂著《古字通假会典》4950页,齐鲁书社,1989年。

[7]可参考《十三经今注今译》16页,岳麓书社,1994年。

[8]可参考高亨纂著《古字通假会典》49页。

[9] 其中的“罂” 字,或本作甖,为罂或体,见《集韵》。

[10] 可参考高亨纂著《古字通假会典》767-768页。

[11] 杨泽生《竹简<周易>劄记一则》,《简帛研究》网站2004年4月26日。

[12]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本13、97、129页。

[13] 载《第四届国际古文字学研讨会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编辑,2003年10月。

[14]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编《侯马盟书》319页,文物出版社,1976年。

[15] 《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190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16] 楚简的“甚”字与此有别,可参见《战国文字编》303页。

[17] 二字互作之例多见,可参考高亨纂著《古字通假会典》237页,齐鲁书社,1989年。

[18]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102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9] 徐在国《上博竹书(三)<周易>释文补正》,见《简帛研究》网站2004426日。

[20] 可参考《金文编》375页。

[21] 杨泽生《上博竹书第三册零释》,《简帛研究》网站2004430日。

[22] 《尚书·太甲下》伊尹告诫王的话对于理解此简有一定帮助:“伊尹申诰于王曰。……终始慎厥与。……惟难。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