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语言在语言哲学中的元语言地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保亚 时间:2010-08-12

【内容提要】语言的精确性和完善性问题不是语言中元语言的根本问题。元语言的根本问题是表达和解释的初始性,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自然语言自身解释存在内部循环,所以需要确定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是通过对部分言语片段的平行周遍对比获得的,是不可解释和定义的。怎样确定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需要做深入研究。

【摘 要 题】语言学

【关 键 词】元语言/内部循环/语言哲学/核心规则/核心语符

【正 文】

    一、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

    元语言问题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莱布尼茨到弗雷格、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以及维也纳学派,都希望设计一种人工的元语言来表述和分析哲学命题,并希望这种元语言是高度精确的符号系统。这是一种理想观点。表述哲学的语言是否需要限制在人工语言中,取决于要解决什么问题。后期维特根斯坦、摩尔、赖尔、奥斯汀则认为,日常语言(即自然语言)本身就是完善的,哲学问题的表述和分析可以直接用日常语言,所以不必设计人工的元语言,问题是哲学家首先必须描写清楚日常语言的意义。日常语言学派把自然语言看成哲学表述的元语言,这是一个很有必要的转向。由于日常语言学派把自然语言看成是完善的,而词的意义主要是词的用法,所以精确描写自然语言中词的用法成为日常语言学派的首要工作。
    我们认为对语言的精确描写不是语言哲学的唯一任务。自然语言本身就需要不精确性,不存在绝对精确描写的问题。自然语言也不是绝对完善的。日常语言学派的精确描写活动是相对的,取决于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我们把意义看成是指称的集合,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种语符(语符组合)跟指称的关系[1]:
    1.有限集:指称是有限的,如“维特根斯坦”、“包氏父子”,包括各种单称和特称语符。
    2.无限集:指称在理论上是无限的或不便准确计量的,如“树”、“石头”,包括各种普通语符或抽象语符。
    3.空集:指称为零,如“汉高祖自传”。
    4.不定集:指称不确定,如“离地球最远的天体”。
    5.模糊集:在边界语义区指称不确定,如“高”,对不同的人来说指称的范围不一样。
    根据以上语符或语符组的指称性质,精确和完善问题并不是语言哲学转向自然语言分析的根本理由,即使不提出精确性和完善性问题,语言哲学迟早也会转向自然语言分析,这是由哲学性质和自然语言的初始性决定的。哲学要做什么?如果把哲学等同于自然或数学,用人工语言表述哲学命题是充分的,但这样一来哲学问题事实是不存在的。如果把哲学看成是一种终极解释活动,一种最基础性的思维活动,一种追问普遍范畴的活动,那么哲学的目标就是追问一切科学的基础问题和方法论的合理性问题,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哲学拿什么语言来展开终极解释活动,当然不能靠人工语言,因为所有的人工语言都是通过自然语言来定义的,人工语言肯定不能充分表述哲学命题,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于是哲学的语言最终只能回到自然语言。我认为这是语言哲学必须转向日常语言的最强理由。即使把哲学看成是科学的先驱,这个最强理由也是成立的。我们还可以给出一些较弱的理由。哲学命题需要哲学家和智慧者来分享,要分享就需要通过自然语言来传递,否则只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沉思和个人的言外之意,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命题表述的元语言不能独立于自然语言。各层面的文化经验活动都要由语言来组织,哲学活动也不例外,从这种意义上说,表述哲学命题的元语言也不能独立于自然语言。我们说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这意味着不仅各层面的文化经验活动要由自然语言来组织,而且所有人工语言最终都要由自然语言来解释和定义。反过来,人工语言就很难解释和定义自然语言。有时候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需要一些形式化的语言符号来解释自然语言的一些重要概念,使自然语言的一些概念更明晰或加快思维的速度,比如符号逻辑∪、∩可以对自然语言的“或、且”作更严密的解释,微积分符号系统可以使运算更快、使思考更精密,但这些人工语言符号必须事先经过自然语言的解释和定义。人类各个层面的思维活动是否都依赖了语言,现在还不太清楚,但思想的表达和交流肯定要依赖自然语言中的范畴框架。

    二、自然语言解释的内部循环

    自然语言本身没有标记来区分对象语句和元语句,因此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存在哲学家经常提到的语义悖论。比如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是错的”。无论断言这句话是真还是假,都会产生矛盾。如果断言这句话是真的,那就等于承认这句所断言的内容是真的,那这句话就是错的,因为这句话的内容是在断言这句话是错的。如果断言这句话是假的,就等于承认这句话没有错,那么这句话就是真的。产生悖论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这句话是错的”既是对象语言,又是元语言。
    由于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解释和分析自然语言的规则和意义就只能靠自然语言本身,这就会造成自然语言自身解释的内部循环。自身解释内部循环是指:在一个自然语言系统中,如果充分系联各种定义和解释,最终会出现被定义项出现在定义项中。这种内部循环是违反形式逻辑和公理系统的,但在自然语言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把自然语言中的某些语符看成是对象语言中的语符,另一些语符看成是元语言中的语符,我们似乎可以用元语言中的语符来定义或解释对象语言中的语符,如表1。
    表1 元语言因子对对象语言的解释对象语言    元语言    元语言      ……    元语言
             因子1     因子2             因子n
人          动物      会语言      ……    ……
树          非动物     生物       ……    ……
狗          动物     不会语言     ……    ……
杀          引起     死          ……    ……
 
    从理论上说,我们似乎可以给每个对象语言中的语符一个完美的元语言定义,一个语符不过是一束元语言因子的集合,但是这里的实质是容易看出来的,这只不过在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之间建立了一套对应关系。拿表中对象语言的“人”来说,可以定义成“动物、有语言”,但“动物、有语言”这些元语言成分,并没有得到解释,如果再以汉语中的其他成分来定义“动物、有语言”,最终会进入内部循环。如果把自然语言中的规则分成对象语言规则和元语言规则,那么元语言规则通过什么解释?也会出现规则解释的内部循环。
    自然语言自身解释的内部循环性可以在词典释义中观察到,比如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汉语词典》所作的解释:
    高:从下向上距离大
    上:位置在高处的
    下:位置在低处的
    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
    否:表示不同意
    是:对,正确
    对:相合,正确,正常
    正确:符合事实
    符合:相合
    以上定义均存在间接循环。通过系联很容易观察到间接循环本质上也是直接循环。比如上面第一对实例,“高”的定义项中有“上、下”这两个词,把这两个词的定义代入“高”的定义,就有:
    高:从下向上距离大→高:从位置在低处向位置在高处距离大
    通过这种代入,可以发现定义中包含了“高”这样的被定义项。
    被定义项和定义之间的根本关系就是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之间的关系,既然词典中可以找到大量被定义项被包含在定义项中的实例,说明词典不能有效地区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或者说词典中包含了自然语言解释的内部循环。语法手册的道理在这方面和词典一样,也包含了自然语言规则在解释上的内部循环。
    上个世纪60年代的生成语义学派曾经想把自然语言语句的解释基础建立在语义表达式上,并进一步通过词项分解(lexical decomposition)来描述语义表达式[2],认为下面语句的语义表达式是相同的:
    (1)John killed Bill
    (2)John caused Bill to die
    (3)John caused Bill to become dead
    (4)John caased Bill to become not alive
    麦考莱(McCawley)的做法实际上也涉及到了元语言问题,因为哪些词项不可以分解,哪些词项可以分解,本质上是在规定对象语言和元语言。我们可以把以上各句的元语言解释过程表述如下表2。
    表2 元语言解释对象语言的过程对象语言    元语言描写方式
kill        cause to die
die         become dead
dead        not alive

 这里的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关系是有层次的,kill只是对象语言中的语符,所以只在对象语言一栏中出现, die和dead既是对象语言中的语符,也是元语言中的语符,所以在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两栏中都出现,alive、 cause、become、to则都只是元语言,只在元语言一栏中出现。类似alive这样的元语言语符,怎样解释和定义?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查阅《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就会发现alive的解释是not dead,这里又出现了内部循环。可见,生成语义学的语义表达式建立在哪个语义层面上,用哪些语符作语义表达式,哪些语符可以分解,哪些不可以分解,都不能回避内部循环问题。
    波兰逻辑学家塔斯基(A. Tarski)认为语义悖论可以通过抽象语言来解决,他认为语言是分很多级的。[3]我们再用上面的“这句话是错的”这一实例来分析塔斯基的观点。如果“这句话”指的是“雪是白的”,我们可以有:
    (5)雪是白的
    (6)A是错的
    (7)B是错的
    (5)是对象语句,(6)是(5)的元语句,(7)又是(6)的元语句。通过这种语义层级的区分,就不会产生悖论。塔斯基的语言层级思想能够解释语义悖论产生的根源,但不能否认自然语言自身解释的内部循环问题,因为要对(7)语句有所断言又会追问到更多的抽象语句,最终形成自然语言解释的内部循环。

   三、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的获得

    尽管对语言的解释存在内部循环,但有文字的民族学习语言确实充分利用了词典和语法手册,而对词典和语法手册的描写借助的都是自然语言,因此自然语言正在被自然语言陈述着,自然语言释义的内部循环性仍然是有价值的。
    那么人们解释或定义自然语言中的一个语符或一条语法规则是靠什么呢?家解释或定义一个概念或一条陈述是靠什么呢?应该是靠母语中的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人类把自然语言作为母语来学习,首先需要掌握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然后通过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定义和解释非核心语符和非核心规则。获得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这个过程不是通过定义和解释来完成的,即人类不是通过某种比自然语言更初始的元语言来学习自然语言的。人类掌握母语中的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有两个基本过程:第一,获得一批言语片段的指称和用法。第二,从这些言语片段中提取有限的语符和规则。第一个过程是一种反复刺激的过程,儿童不断听到“老鼠、老鹰”这样一些和生活行为最密切的言语片段,不断看到这些片段所指称的事物和事件,就获得了这些言语片段的语音形式以及这些语音形式所指称的意义。这个过程和布龙菲尔德 (Bloomfield)提到的行为刺激理论[4]以及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所提到的意义即用法有关系[5]。维特根斯坦说:教孩子说话靠的不是解释或定义,而是训练。[5]但布龙菲尔德和维特根斯坦重点在解释意义是什么。从元语言来源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意义来源不仅和用法有关系,而且和指称有关系[6],即这些言语片段的意义是在反复使用和指称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通过定义或解释形成的。
    通过分布和指称获得部分言语片段的意义,这只是言语习得的第一步。母语者不可能记住每一个言语片段的用法,因此仅仅获得部分言语片段的用法是不够的。自然语言不是若干言语片段的堆积,而是通过有限的规则和语符生成无限的言语片段。[7]当儿童通过第一个过程获得若干核心言语片段后,就需要通过一些方式获取有限的语符和规则,这就是单位和规则的还原过程。
    根据我们近年来的初步研究,人类获取母语中的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的过程基本上是在部分言语片段的基础上通过平行周遍对比原则展开的,不是靠定义或解释展开的。[8]让我们再从元语言的角度观察一下平行周遍分析的过程。考虑下面的言语片段,见表3。
    表3 言语片段平行周遍对比表1         2      3
老李    老虎    老板
老张    老鹰    老手
老刘    老鼠    老实
 
    通过对比容易看出,第1列对比关系是平行的。第2列的第2个成分是和动物有关的语素,我们说第2列的对比关系也是平行的。第3列的“板、手、实”很难找到共同特征,我们说第3列的对比关系是不平行的。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平行性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被替换的部分具有平行特征。第二,在被替换部分保持平行特征的前提下,组合关系平行。第三,整个组合在分布上平行。上面第1、2、3列满足这三个条件,第3列的对比实例不满足这三个条件。
    在上面的对比中,尽管第1、2列都满足平行对比的条件,但有很大的区别,“老李”所在列的平行关系可以周遍到每一个单音节姓氏语素,“老虎”所在列的平行关系却不能周遍到每一个单音节姓氏语素。我们说“老李”所在列的对比不仅平行,而且周遍,而“老虎”所在列的对比只平行,但不周遍。依据“老张、老李”这样的实例,汉母语者能够通过平行周遍对比概括出下面的核心规则:
    所有单音节姓氏语素放在‘老’的后面,整个语素组表示尊重。
    这一规则说明“老张、老李”这样的言语片断可以推导出来,可以被“老、张、李”等更小的言语片断定义。“老虎、老鹰、老鼠”这样一种平行关系已经显示出一定的规则性,我们可以从字面上推导出这些言语片段的语义,但由于这种关系不具有周遍性,我们无法预测哪些单音节动物语素可以和“老”组合,哪些不能,因此这类组合方式不能无限制地类推,可以说“老鼠”,但不能说“老兔”。
    从“老X”的分析看,母语为汉语者可以把语素组分成3种类型:
    1.不规则语素组。如“老板、老手、老实”。这类语素组既不平行,也不周遍,语素组的意义不能从成分和组合关系上得到解释,这类片断都必须看成具有初始性质的核心语符。
    2.解释性规则语素组。如“老虎、老鹰、老鼠”等。这类语素组平行但不周遍,其意义可从成分和组合方式上得到解释,但不能根据这种组合方式无限制地生成新的平行语素组,不能说“老兔、老鸭”,这类片断也应该看成具有初始性质的核心语符。
    3.生成性规则语素组。如“老李、老张、老刘”等。这类语素组既平行且周遍,其意义不仅可以从成分和组合方式上得到解释,还可以根据这种组合方式无限制地生成新的平行语素组,这类片断不是核心语符,是语符组合。语符组合的成分如果不能再进行平行周遍对比,是核心语符。
    解释性规则语素组和生成性规则语素组的区分旨在说明,语言的理解过程和生成过程并不一样,生成过程比理解过程要求更严格的条件。理解过程只需要平行的条件,生成过程不仅需要平行条件,还需要周遍条件,因此以上3种语素组的语言行为机制是不一样的,如表4所示。
    表4 语素组语言行为机制对比表            不规则       解释性规      生成性规
            语素组       则语素组      则语素组
理解过程      记忆         规则          规则
生成过程      记忆         记忆          规则
言语片段      老板         老虎          老刘
判定原则    不平行       平行不周遍    平行周遍
语符性质    核心语符     核心语符      语符组合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发现生成规则比发现解释规则要困难得多。要听懂言语片段,只需要解释规则,要说出正确的言语片段,需要生成规则。从理解的过程看,解释性规则语素组和生成性规则语素组是一类,不需要记忆;不规则语素组是另一类,需要记忆。从生成过程看,生成性规则语素组是一类,不需要记忆;不规则语素组和解释性规则语素组是另一类,都需要记忆。从元语言所要求的初始性质出发,不规则语素组和解释性规则语素统称为核心语符。
    从以上平行周遍原则可以看出,人们获得母语中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的最基本方式并不是通过定义或解释,而是通过观察部分言语片段的用法(分布)和指称以及对言语片段进行平行周遍对比。人类习得母语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的过程或许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或依赖了其他一些条件,但肯定不是通过其他元语言的定义和解释,这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事实。
    在自然语言内部循环解释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定义非核心语符和非核心规则,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构成了自然语言中的元语言核心,而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的获得最终是通过言语片断的用法(分布)和指称以及对这些片断的平行周遍对比。至于哪些是核心语符和核心规则,哪些是非核心语符和非核心规则,一般情况下容易体会到,但如果要追问一个严格的条件或界限,现在还没有办法回答,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可能涉及认识论中的某些根本原则。
    核心单位和核心规则的获取来自于平行周遍对比,而平行周遍对比从根本上说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这就会伴随不完备性。不过自然语言也不像人工语言学派认为的那样,可以被人工语言取代。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元语言,这是自然语言无所不表述的强大功能决定的,也是自然语言核心规则和核心语符的获取方式决定的。维特根斯坦把自然语言比成游戏[5],索绪尔把自然语言比成符号系统[9]。从元语言的角度看,这些比较都不是很贴切的,都忽视了自然语言的初始性,因为自然语言以外的任何一种游戏或符号系统被禁止后,人们都可以继续思考和交流,而一旦自然语言被终止或抛弃,人们将无法思考和交流。语言比游戏和符号系统更为初始。语言哲学家应该充分比较不同的自然语言,深入分析自然语言,确定核心规则和核心语符,充分描写核心规则和核心语符,比较不同语言之间核心规则和核心语符的差异,找出完备性和不完备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表述功能完备的、基于自然语言的元语言。从这个角度看,人工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都有合理的价值。语言分析不应该仅仅限于日常语言学派所做的语符分析,还应该包括规则的分析,语言哲学的语言分析根本目标不是精确性分析,而是完备性分析。通过完备性分析充分认识自然语言在哪些方面是完备的,哪些方面是不完备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了建构一种完备的元语言需要在哪些方面对自然语言进行人工补充。在分析和建构方面,对自然语言的分析更优先,因为自然语言是最初始的,从自然语言中获得的元语言规则更容易被母语者接受,更反映母语者认识活动的原型。

【】
    [1] 陈保亚.二十世纪语言哲学语言观的分析[J].哲学研究,1997(3).
    [2] MCCAWLEY, J. Lexical insertion in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without deep structure[M]. Papers from the 4th regional meeting,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1968.
    [3] [波兰]塔斯基.真理的语义学概念和语义学的基础[M]//语言哲学名著选辑.肖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
    [4] [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袁家骅,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 [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 陈保亚.论意义的两个来源和语言哲学的任务——从语言游戏规则和单位的还原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6,(1).
    [7] 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 Cambridge: MIT Press, 1965.
    [8] 陈保亚.20世纪语言学方法论[M].济南:山东出版社,1999.
    [9]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