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细节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匡宇 时间:2010-08-13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创立电视新闻细节的全新概念,阐述其定义、特征、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细节

一,电视新闻细节定义的质疑与定位

随着传播观念的深入,电视新闻细节的运用作为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质量的形式开始受到重视。什么是电视新闻的细节?近年来散见于各种新闻学期刊的说法有以下几种:“所谓电视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景观的最小单位,如果说情节是电视的筋骨,那么细节则是电视艺术的血肉。”①

“所谓细节,一般是指作品中与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生活情境等产生有机联系的局部或细部叙述单元。 它是构成作品整体的基本要素。”②

“细节,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细小的、局部的环节或情节,……细节像‘血肉’,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③

综观这些定义,从电视新闻语言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有以下两处值得质疑:

一是均为借鉴《辞海》中对文学艺术作品细节的定义:“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描写是由许多细节描写所组成的。细节描写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目的。”④这一定义除没有充分注意到电视新闻的传播语境和特殊表意手段,失之偏颇外,还将电视新闻与其他电视“体裁”混同为“艺术”表现手段。

二是均强调细节是一种“单位”,但我们知道,细节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由整个一章或“一回”组成,也可以由一个小的自然段组成。换言之,细节单位只能以“话语”来概括。“话语”的单位可大可小,从书面形式看,最大的单位是篇章,它可以被逐级由大到小切分为若干单位;而电视新闻的细节可以是“一个眼神”、“一声叹息”,用“单位”来定义电视新闻细节,不大准确。

笔者认为对电视新闻细节的定义,一要照顾电视新闻传播的多符号综合作用的特点,二要主要着眼其功能作出最高抽象,而不对其具体手段作描述。现试作出如下叙述:“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 它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富于感染力的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要素。”

二,电视新闻细节的特征

特征,系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⑤。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它的细节系指有别于节目中一般的声音、图像,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受众特别注意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这些符号大致呈现出以下特征:

1. 具有信息传播的突现性

细节对于信息传播的突现性,是指电视新闻的画面因素所涵载的信息能明确从基底上突现出来,形成信息的易受形态,这一特征可更好地集中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传播效益。

电视新闻的声画是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传播的滚动性无疑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就声画两者的难度比较而言,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来看,显然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因此,努力结构电视新闻画面的突现性,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信息质量的重要内容。

画面信息的突现,就是要求每条新闻(以1分钟的新闻提供10个镜头为标准)能够提供4个左右的“可看性镜头”,其他7个系为“基底”性过场镜头。所谓可看镜头,是指信息意蕴饱满、直指新闻要素的镜头,这类镜头可以转变观众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所谓“基底”性镜头,是过程性、背景性的,观众对这类运动方式(推拉摇移)镜头的感知,其注意力是处于“无意状态”的,此刻他们的兴趣大多是在“听”播音传递的主体信息。应该说这种以4:6结构而成的新闻画面还是具有可看性的。问题是目前许多画面的可看性与基底性之比在0:10至2:8之间⑥。造成这种画面信息缺省、无可看性,大都与记者任意推拉摇移镜头密不可分。

“基底性”画面概念源自格式塔理论,格式塔,德文Gestalt,中文译作“完形”,强调物象的整体性。所谓形,乃是一种组织结构,它与人们的视觉活动密不可分。“图形——基底”关系,是格式塔基底理论最重要的内容,其实质内容是“知觉必须在对象和背景之间作积极的选择。”⑦我们这里阐述的信息传播的突现性正是强调电视记者知觉的积极选择,提高可看性画面的比例,以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带给观众充分的信息享受。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回归祖国、主权移交的关键时刻,当英国国旗徐徐下降时,香港本地台一反众电视机构一律用全景镜头记录的常态,他们慢慢将镜头推向肃立的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当镜头推成半胸特写时,只见彭定康垂首失色、满脸悲戚,形象地向观众传达了彭定康此刻“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复杂心情。此时,彭定康作为单个的图形,从会场这个基底上突现出来,这种性镜头叫人久久难忘。

2. 具有信息传播的单纯性

细节对于信息传播的单纯性,是指电视新闻的画面因素涵载信息时表现出来的简洁、完善、集中的特征。这一特征可引导观众准确感受信息而不产生歧义。

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摄影时,至关重要的是对“形”的发现与把握,如何将散乱的人、事、物组成一段(时间内)有序的画面,并显现出它的单纯性,使新闻的主体信息得以突现,这在国庆阅兵的新闻中突出各方阵的特点、突出江泽民主席阅兵神态,在朱基总理访美的新闻中突出他待人接物的仪表及风趣幽默的演讲等画面,都较好地满足了观众(视觉)对于简洁完美形象的追求。 这便是画面细节在传播信息时所体现的单纯性。

格式塔构成原理认为:视觉对于简洁完美形象的追求,心家称之为“完形压强”,心理上追求一种平衡以改变在探索中紧张的心情,以免除各种猜想和想入非非。当然,这种视觉活动过程,遵循着一系列的原则,例如相近原则、类似原则、图底原则、共同命运原则、完形倾向性原则、闭合原则等等,连续的特性组织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结构。人们在观察物象中,根据不同的经验,以获得某种强烈的印象(有时可能会出现偏差)而记忆在自己脑海中。若物象组织结构中不具备紧张的内力(视觉力、心理力),就不存在“完形压强”,对视觉来说,就“不起眼”,印象较为淡漠。

简洁完美的形象,可以是简单的几何图形、高度复杂的式样、人们熟悉的物体或其他能够迅速识别和认识的视觉式样等等,它们的不确定性和随机变化性(无性)较低。某一完美简洁的形象,知道了某些部分,可以依照完形律(各种完形都遵循一系列的原则)进行组织活动,译解信息变得轻松、简单、、省力。形象是一种组织或结构,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组织水平。在特定条件下视觉刺激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对称、统一)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确的形象,被称之为“简约合宜”的形象。如前文提及的电视记者对彭定康在香港回归,政权移交时无奈神态的特写镜头就充分体现了“简约合宜”的原理,及其信息传播的单纯性。

电视记者采访时,根据视觉的选择原理及其新闻现场的条件(光线、距离、物象、环境、时间)等要素,总是先寻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或“形”加以感觉,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点,追求一个“完形”。而且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对其加强、减弱或修正,再逐步加深或淡化,这就是单纯性的基本特性。视觉力求以简单、符号的形式表现深刻而丰富的内容,通过精炼集中的形式和易于理解的秩序,传达预想的意义。

单纯性,在捕捉一个复杂的物象时,视觉是把一个整体印入脑海,构成印象,或叫第一印象。如看一个人,先观察到仅是“人”,随着条件推移才能辨明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如条件允许且又需要,则进一步仔细观察他们的服饰、仪态、肤色和面貌。

3. 具有信息传播的证实性

细节对于信息的证实性,是指电视新闻的声画因素所传播的新闻事实准确无误所产生的见证效应。这种见证效应可以实实在在为受众消除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

我们说许多电视机构报道1999年北约集团进犯南联盟第一天的战况不成功,就因为在10分钟上百个镜头的报道中只有3个事实镜头,加上大量人物、事件、时间、地址等新闻基本要素都不清楚的镜头夹杂其中,显然这样的报道是很难证实事实。尽管新闻的文字声音信息也大都是可信的,但人的“眼见为实”的心理欲求,要求电视新闻必须提供佐证新闻事实的典型(即细节)画面。

传播学原理认为:“新闻事实是由记者通过观察、调查而发现的,事实是新闻得以形成与成立的基础,新闻是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归纳而获得的,新闻依赖于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存在。电视新闻的画面不仅需要尽可能地反映事实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要以实现的细节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内容,为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提供最直接的依据。”⑧NHK东京电视台2000年4月2日报道《有珠火山可能又爆发》时,使用了“有珠火山2000年3月30日爆发的场面”、“被疏散的居民在避难中心焦急不堪”、“救援人员从消防车水箱取饮用水”、“路人掩面蒙鼻防避火山爆发散发出的气体”等细节画面,具体地向观众报道沉寂了22年的有珠火山爆发后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这则新闻所提供的新闻本源事实画面,使观众对这个“火山之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如前所述,“听声见景”,新闻人物的话语、新闻现场的音响有着不可更改的佐证性,从这个角度看,它有着比画面更为可靠的真实性。 现实世界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总是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紧密相连,不同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正是由于现实世界并非无声世界,所以画面必须在声音的辅助下方能实现对客观现实完整真实的反映。

2000年3月中央电视台对京杭大运河“三乱”现象进行连续报道。节目播出后引起了江苏省厅、江苏省公安厅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迅速成立调查组,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了查处。这组新闻为何会收到如此好的社会效果?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记者以暗访的形式采录到了大量声音与画面的细节,披露了水霸为害猖獗的事实。其中最为精彩的是记者暗访时与勒索“买路钱”的村民的对话,5段对话构成了5段声音细节,无可辩驳地揭示了当地一些地痞私设浮桥欺压过往船只、恣意搜刮钱财的水霸现象,充分展现了声音细节在电视新闻中叙述与证实的魅力。

三,电视新闻细节的作用

1. 用以揭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本质,突现新闻主题思想

本文在为细节定义时指出:细节语言包括有冲击力的图像和有吸引力的语言、音响、屏幕文字等。定义内涵除实指因素外,还有个虚指因素“力”。什么是电视新闻语言中的“力”呢?它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行为、言语、文字和音响等细节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它们和大量的表现力平淡的语言符号结构为一个整体,如果说,在这个整体中,大量的播音、图像语言如平静的流水,细节则如跳腾浪花,突现出信息的力度即揭示新闻事件、人物的本质之所在、主题思想之所在。细节的这种作用力从何而来呢?阿恩海姆在阐述格式塔心派关于视知觉的感悟力时这样说:

“我们发现,造成表现性的基础是一种力的结构,这种结构之所以会引起我们的兴趣,不仅在于它对那个拥有这种结构的客观事物本身具有意义,而且在于它对于一般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均有意义,像上升和下降、统治和服从、软弱和坚强、和谐和混乱、前进与退让等(力)的基调,实际上乃是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存在形式。不论是在我们的心灵中,还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不论是在人类社会中,还是在现象中,都存在这样一些力的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那推动我们自己的感情活动的力,与那些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的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只有这样去看问题,我们才能意识到自身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以及这个整体的内在统一。”⑨

阿恩海姆这段关于“力”的阐述可以这样用来分析“细节”在电视新闻中所占有的“力”的地位:细节的“力”不仅在外在形式上引发并维持观众的视知觉,而且将视知觉的兴奋引向对信息本质的关注,以期从信息意义中寻找“自身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这就是细节语言在电视新闻中所享有的“力的基调”的地位。

有一条声音细节和画面细节力度皆强的新闻值得一说,它的题目是《代表民心的四次掌声》。在这条片子中,电视记者充分发挥了电视视听兼备之功能,把李鹏总理严正的神态、代表们激昂的情绪、掌声雷动的现场,通过细节语言淋漓尽致的反映,充分表现了政府的立场得到了代表12亿中国人民的人民代表的衷心支持。这是细节的形式之“力”,将观众的视知觉引入兴奋,进而细节又将观众的视觉兴奋引入信息意义的内容之“力”,即阿恩海姆所指称的“推动我们自己情感活动之力”,亦是细节魅力之所在。

实践告诉我们,宽泛的视野、空泛的描述是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集中在某一局部或某个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才会使我们的报道深深地印入人们的脑际。1997年6月30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临界时间,主权移交活动逐项展开。这天集结在香港的中外电视媒介多达56家,彼此同在一个新闻现场,都是采用卫星直播连续48小时至60小时传送信号,按理说各电视媒介间不会有报道的时间差距,其实不然,媒介间传递信息的速度仍有仲伯之差。是日下午4时许,各电视台都在转播“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实况,在彭定康与列队的警察一一握手话别的冗长时间里,港台在转播告别仪式的同时独辟蹊径,在屏幕左下角

抠出一个画面,率先报道各方人士在启德机场等待欢迎江泽民主席抵港的新闻,开创了在一个屏幕上同时现场直播两条电视新闻的形式的先河。更值得一提的是,特技制作的这一细节,不仅是传播形式的创新,而且在新闻主题意义的发掘上,体现出内容的深刻与新颖。

2. 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增强观众记忆深度

众所周知,细节的本质就是“放大”,通过细节的刻画,可以将人物和事件的特点加以突出,从而愈加显示出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揭示出生活的本质,以达到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增强观众记忆深度的目的。

技术的进步与,无所不能的电脑及数字特技技术,使得电视新闻语言的细节形式和表达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笔者长期观察、研究港、台电视新闻节目,发现港、台电视人除了认真拍摄好每一幅新闻画面外,还一丝不苟地运用动画、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术,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以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补充图像语言叙事含混的弱点,力求使画面中的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最终保证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

在北约集团进犯南联盟“首日战况”的上百条新闻中,真正看得出来自战区的镜头只有3个:被炸地区大火(南斯拉夫电视台提供)、难民撤向马其顿(来源不详)、北约向马其顿屯兵(CNN提供)。由于在全天的战局报道中多次插有人们观看北约空军军事演习的镜头,致使演习、空袭、空战画面混淆不清,也就无法向观众证实,那些时间不明、航线不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飞机,究竟是北约还是南联盟参战的飞机。可以这样说,众多电视机构对第一天战局的报道是不成功的。相对来说,港台几个电视台报道“首日战况”的新闻,在新闻本源图像匮乏的情况下,还是有上乘表演。他们借助电子地图、动画、电话访谈、屏幕文字注释与评述(见表)等细节语言,对第一天的战况作了准确及时的报道。

表:港、台电视机构对北约1999年3月24日空袭南联盟报道中选用动画、特技、字幕等细节语言统计
项目/次数/台别本港台翡翠台凤凰卫视TVBS华视
字幕注释2538222224
电子地图87565
动画818676
字幕述评34423

注:1.取各台早、中、晚新闻各20条(含重播)
2.表中数字的单位为“次”

港、台电视新闻同仁追求语言形式的清晰传播,表面上好像是他们有设备、重制作,实质上表明了他们对电视新闻画面语言的全新理解,是一种观念的嬗变。在他们的电视文化追求中,已不再一味崇拜图像的魅力,而是认为在当代的电视画面中,抽象语言符号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只要使用恰当,两类语言都可以构成细节语言。为保证这一观念的实施,港、台各电视机构的新闻部中都专门设有制作组,以保证后期制作动画、字幕等细节画面之需。

3. 传递深度信息,增强电视新闻传播的时代感和真实性

人在长期的认识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图式与心理结构,形成特有的“资讯系统”。外部信息经感觉进入人脑后,所进行的不只是这些信息在人脑器官中的简单传递过程,而是这些信息与人脑内部的原有信息相互影响,人脑中的认知图式与心理结构对信息进行一定处理加工的过程。实践表明,人们如果对外部感知能够进行思索,并形成强烈的对该感知的意象,就可以获得对事物的深度理解。就电视新闻而言,由于记者精心选取角度,在细节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对事物的独特理解,细节就被赋予了一种记者独特的心理感受和意象空间,使得画面不但蕴含了丰富的外观形式,而且为观众提供了抽象思维层面的意象。曾获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的《“老井”已不再是那个〈老井〉》是不可多得的片例。该片以准确到位的镜头,告诉人们当年拍摄电影《老井》的背景村庄所在地——山西左权、和顺一带——太行山这些昔日最为贫困的小山村,如今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井”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老井》。在这条新闻中,领导(村支书)的镜头很短,更多的是群众脸上的微笑、碗里的炸糕、飞跑的大卡车、农家的电话……大量生动和有说服力的细节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老井村的变化是映在群众的脸上而不是挂在领导的嘴上;是镌在人们的衣食住用里,而不是写在文件材料里。 电话、录音机等充满时代特色的家用电器能与小山村的人们相伴,更是真实地表明“老井”已不再是那个封闭落后的老井,主题意义自然深含其中了。

注释:

① 高鑫:《电视概论》,学苑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

② 郝建军:《细节:电视纪实的魅力》,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③ 王贵平:《论纪实性专题节目的细节》,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④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1160页

⑤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447页

⑥ 这组比较数据系笔者1998年10月统计20个中外电视台的1000条新闻所得到的初步结论。

⑦ 关于“格式塔”的内容根据尹在勤著《诗人心理构架》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2页,余卓群著《建筑亮觉造型》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德]恩斯特·韦伯著《摄影构图最佳选择》中国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等书编写。

⑧ 笔者1996年6月参加台湾大学新闻研讨会的要点。

⑨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6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