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的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3
面对这种挑战,各种传统媒体纷纷掀起了与网络捆绑的大潮,以期在与网络的结合中获得一种整合传播效应。广播与网络的融合,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已被人们普遍认识和肯定。
广播利用因特网广泛应用信息数字化技术和高速度,高容量的光纤通信技术以及交互技术等高新技术,不但可以克服传统广播稍纵即逝的弱点,而且还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极大扩大传播的范围,改变传播方式,开出广播的一片新天地。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国际广播电台,如英国的BBC、美国的VOA、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H都将注意力放到了廉价的网上空间。BBC已建立了在线新闻网站;美国之音VOA用23种语言在WEB网络上进行音频广播;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用5种语言在网上进行新闻广播。
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CRI)作为中国唯一向世界各国广播的国家电台,也对网上广播进行了有益尝试。
有“空中大使”美誉的中国国际电台。她不仅是中国拥有海外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媒体,而且广播语种(每天用38种外国语、汉语普通话及4 种方言向世界各地广播)、播出时间(每天192小时)、发射功率和听众来信四项指标均居全世界各国国际广播电台前列。多年来,她代表国家形象,以向世界各国听众介绍中国、现状和中国政府的内外政策、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为宗旨,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广播电台之一。
实践证明,CRI网上广播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成为21世纪广播改革的必由之路。
CRI网络版创办于1998年12月,设有华语台、台、德语台、西班牙语台等几个相对独立的“网上电台”。这些“网上电台”自成体系,虽然其它内容大都是以新闻为主体的综合性节目,但各个“电台”播出的内容略有不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关注焦点、热点、及时传播时事要闻,是CRI的主要任务。无论是华语台、英语台,还是德语台,或者是西班牙语,都已经实现了各种新闻性节目的网上“视听播报”。这些内容既有文字内容,又有收听功能,能有效满足听众和读者的双重需要。这是CRI有别于报纸网络版的独特之处。
CRI网络版的新闻性栏目前设有“今日新闻”、“时事报道”、“国际新闻”、“新闻”、“文化新闻”,排列在主页的左上角,为读者和听众带来了极大方便。
专题性报道是CRI网络版中的“重头戏”,各个“小电台”都设有自己的专题性栏目。这种栏目较一般新闻有相对稳定性,往往以特殊的图标标识。在这些专题中存有大量“历史性文章”,能有效方便听众和读者收听和阅读,有效弥补了广播“过耳不留余踪”的缺点。
CRI网络版的专题性栏目目前设有“99澳门回归”、“WTO”、“国际纵横”、“邪教法轮功”、“分裂不得人心”、“国庆五十周年庆典回放”、“外国人看中国”、“话说西藏”等。这些专题的图标排列在主页右侧,点击后可快速进入。其中重点专题被放在相应页面的最上方,引人注目。如“国庆五十周年庆典回放”。
CRI网络版的主页及各下属“电台”每天更新两次。第一次更新时间是8:00;第二次更新时间,主页为17:00,华语台为21:30,几种外语台为14:00。
目前,CRI网络版的图片运用量还相当少见。除外语台中有少量图片外,华语台里基本上没有图片,尤其是新闻图片缺乏。这是有待改进的地方。
此外,CRI网络版的有声节目了也有限。如华语台中的“五彩周末”、“侨讯专递”、“海峡两岸”、“中国之窗”等节目,仅有文字,不能收听。
CRI网络版的页面设置,简单朴素,大方,少花哨之处。但总体来说,作为新闻性节目,还是比较适合阅读的,具有对外广播电台特色。
(一) 整体页面设计
在CRI网络版中,无论是主页、华语台,还是外语台(德、西、英),都采取了一个页面划分三栏的方式。以主页为例,左栏排列的是一些栏目标识与图标,分别有“国内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国际台简介”、“资料检索”、“与我们联系”及“特别链接”和“友情链接”等;右侧排列的是专题性栏目标识;页面正中是“今日要闻”及简单提要,每条要闻前有一个红色闪动的粗箭头,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CRI版页面底色均为白色,字体颜色富于变化。如华语台中的新闻提要全部采用浅红色,而主页的每日要闻用紫色表示链接标识,访问后变为浅红色,而要闻提要则为黑体字。与链接点和导航条相比,新闻版块的色彩较为丰富。
(二) 导航系统设置
1 同一内容。
在主页的“每日要闻”中,每一条新闻的标题下面都加了下划线,表示该文字块建立了链接,点中这些文字块,便可进入到另一页面详细阅读;在华语台的“新闻要闻”末尾,有一个“更多新闻……”的文字块建立了链接;在外语节目中,随处都有“click here to "这样的文字导航块,其功能相当于语音导航。
在有些页面的末尾,也可见到“返回”这样的导航文字块。有些节目末尾,可以通过导航条,查阅几月前、几周前、几天前的节目内容。
2不同内容
在CRI网络版的左右两侧的文字块或图标都建立了链接。在有些页面的上部,或者文末,有相对集中的导航块。如华语台通过这种方式与“今日新闻”、“时事报道”、“五彩周末”、“侨讯专递”等都建立了链接。
3特别链接与友情链接
主要设置在主页左下侧。特别链接有:WWW.China.org.cn、西藏、中国人权研究会。通过友情链接可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佛山电台等电台网站。
(三) 网上播报
这是CRI网络版的特色之处。几乎在每个页面的左上角,都有一个或两个喇叭式图标,点中所需语种,页面上便会出现一个语音系统的下载软件,以实现听众在网上收听广播的目的。听众可选择网上直播达到每无线电广播同步收听,也可以点播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在华语台新闻及各专题里,设有“普通话”和“广州话”的导航条,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目前,华语台中的客家话、闽南话、潮洲话还没有实现网上播报。
在国内广播尚未成熟的今天,CRI网络版的创办和,作为一种尝试性的工作,为广播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拓宽了空间。网络广播“视听双能”的传播模式将给逐渐萎缩的广播媒体带来新的契机。
广播与因特网融合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开辟了广播的新天地,对于广播来说,利用因特网广播信息数字化技术和高速度、高容量的光纤通信技术及交互技术等高新技术,可以克服传统广播的弱点,跨越时空的限制,极大地扩大传播范围,改变传播的方式,为广播的发展提供一条全新的道路。
1.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传播稍纵即逝的弱点。
以声音为唯一传播手段的广播对于以文字为传播手段的报纸来说,具有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但也有着一闪而过,不留痕迹,不便保存的致命弱点。由于这个原因,广播又被称为弱媒介。而广播与网络融合后,由于数字化的应用,广播就不再是一阵风,而可以存储于网站,应需要随时调用重播,甚至还可以复制。这样也就提高了广播媒体所传播信息的使用价值,延长了这些信息的“生命”。
2.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弥补了广播节目仅有声音,而无图像和文字的缺憾。
广播上网后,部分节目内容可以在网页上用文字表达,也可加上图片、图像,真正实现声音、图像、文字三合一的多媒体传播效果。听众不但可以在网上听节目,还可以看以文字和图像形式提供的节目材料及主持人介绍,通过超链接手段获取背景资料,与其他网友达成在网上的意见交流。视觉比听觉的信息保留率高,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广播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3.广播与网络的融合,使受众可以按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听什么节目而不再受限。
广播与报纸、电视等其他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一样,采取的都是一种信息由一点均匀地传向多点的单一方向信息传播,受众是在时间和内容上均是被动的。而当广播媒体与网络结合后,受众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在任一时间选择任何电台任何时间播出的节目。除现场直播外,每个人都可以安排自己的节目表。爱听节目的人不必再耐着性子等待,想听财经消息的人也只需一次选择,传统广播媒体针对异质大众的去个性化传播在网络传播中被个性化传播方式所代替。
另外,这也可以突破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时差限制,有利于实现信息的跨国传播。
4.广播与的融合大大地扩展了广播的传播空间。
传统广播的传输手段受到地域的限制,特别是音质较好的调频广播发射范围很小,短波虽发射范围大,但信号不稳定,收听效果差。网络技术的应用则可突破这种地域的限制。从理论上说,通过网络任何一个地方台的广播节目都可以流向世界各个角落,受众也能通过从网上收听到外地广播,获得那些通过传统媒介难以获得的信息。
5.广播与网络的融合,使广播能更及时地提到更多的信息反馈,赢得更多受众的参与。
传统广播传播与受者界限分明,自从1986年底珠江广播 电台开播后,广东电台开创了把热线听话植入直播间的先河,这种作法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在广播改革史上具重要意义。然而,这种交流与参予受广播传播方式的局限,主持人与热线电话上听众的对话交流一般只能是一对一,听众的交流参与面十分有限。
广播与因特网融合后,由于因特网的双向互联性,网上有绝对的中心控制,主持人与网友从原来的双向交流拓展为多向交流。因而网上广播受众的反馈参与而大大扩大。1998年12月,广东电台城市之声《夜行人》连续三个晚上做了“阿虹的故事”特别节目,在听众中反响极大,热线电话尽管十分火爆,但一个晚上只有十多个,而因特网上的讨论,仅邮件就有近万件,其受众反馈参与之多是电话参与难以比拟的。
正是由于广播各网络之间强烈的互补性,使得广播电台上网成为大势所趋。仅国内范围而言,就能很方便地找到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珠海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等,10余家网站。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播电台上网,为其自身的提供了新的契机。
作为中国唯一向世界各中广播的国家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网站也是比较成熟与网络结合较好的:
1) 信息量大,更新时间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以新闻为其主要内容,并且及时更新,兼顾时效性。仅以11月26日CRI主页为例,当天时事报道中包含了新闻综述,澳门回归与香港区议会选举等三篇大报道,新闻提要中则列出314条消息,点击导航条,还可得到更多;在右栏“华话专题”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天“焦点报道”、“828经济纵横”、“海峡两岸”、“侨讯专递”以及“在中国”的主要内容。
相比之下,有些广播电台就并非如此。如北京音乐台的主页,只有中文版与版两条链接,这因然与音乐台自身特点有一定联系,但对受众来讲,可选择范围难免太少。
2) 脉络清晰,导航系统完善
结构是网络的基础之一。 CRI方便而清晰的导航系统无疑是其线性传播的有效补充。CRI 的网站结构大致如下:第一级--首页,第二级——华语台、台、西班牙语台、德话台,第三级--各台下的专题报道与新闻栏目及其主要内容,第四级--新闻与报道的具体内容,有的专题下还有其它分栏目,构成了第五级乃至更多级。
清楚的分层结构,使得某条新闻的定位及其准确,便于查找。如:要寻找有关山东曲阜的中文介绍报道,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它在华语台的“华语专题”下“在中国旅游”一栏。而CRI的导航系统又不完全拘泥于级别,同一级别下的不同内容之间以及不同级别的不同内容之间切换非常方便。进入第三级之后,屏幕上方会出现一列栏目名称,通过点击就可实现不同内容之间的切换,不必象有些网站那样,必须回到上级网站然后进入。有些重点栏目,则完全脱离了级别界级,如:有关国庆五十年的报道,就在主页左下,第二级华语台的台标下以及第三级页面上方反复出现,充分突出了其重要性。
3) 统一的整体网络下各有侧重,充分体现对外广播台特色。
整个的CRI网站均以白色为底色,最上方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全名以及台标。第二级页面分左中右栏,中栏为新闻以及专题报道提要,左右两栏为名栏目图标,第三级及其下级则不分栏,用不同文字颜色区别不同内容。统一的网页设置,相同的字体字号,使得CRI网站具有端庄大方,朴素的整体风格。但由于面对的传播对象不同,华语台与外语台之间又各有特色,相对来讲,外语台往往风格活泼,图片较多,采用Java程序设计的插件,并且报道题目下有作者署名。
在内容选择上,华语台与外语台也有不同(由于语言障碍,本文仅以台为例):华语台多以消息,新闻性报道为主,侧重国内。如11月28日时事报道介绍了香港首届区议会选举的有关内容。华语专题下的“焦点报道”则关注了“神舟”的有关信息;与此有所不同,英语台内介绍性的稿件则比较多,新闻选取也多和国外有关,如同无英语台上我们能看到“财富”的有关报道,还可以点击“opera theater"图标收听地方戏“白蛇传”的介绍及选段。
4)利用交互性特点,与听众进行交流。
CRI主页以及第二级首页,均有图标显示,点击之,便可弹出对话框供读者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与国际广播电台有关部门直接联系。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虽然利用了网络的交互性,但还远远不够。北京台网站就有一个“说你说我”的栏目,供上网者发表意见,近似于聊天室。这样,不仅电台与听众之间,而且听众内部也可以就某一事件展开交流,有助于形成虚拟社区的气氛,产生听众群。中央电视台则更加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每隔一段时间针对同一主题,推出一个网上调查,提出二至三个问题,收集观众看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的建立,有助于其更加充分地利用其信息资源,树立对外电台形象,吸引观众,也在一定程度实现了重复收听,重点选择等传统广播无法实现的功能。对于其电波无法覆盖的地区,CRI网站的存在也无疑使当地拥有了一个收听中国广播,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与网络的结合,使之如虎添翼。
早在电视出现的时候,就有人预言,“电视终将使广播像古代的骑兵一样为人们所淘汰”,但时至今日,广播仍然在我们的社会中扮人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网络的飞速,当传统媒介逐渐感受到其无所不在的巨大压力,纷纷大叫“狼来了”的时候,网络与广播的结合,使人们看到了广播发展的一线曙光,使我们坚信,广播发展仍有前途。
广播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它不同于报纸与电视的地方在于它以电波的载体,仅仅依靠声音进行传播,既不像报纸那样主要依靠文字,还辅以图象;又不像电视那样既有声音又有图像,而且主要依靠图象;广播依靠声音传播,供受众收听。这一特点使其具有其他媒介不能取代的优势:
(一) 伴随性
由于广播仅仅依靠声音传播,可以非专注收听,又可以随时移动,因而它可以成为听众个人的忠实伴侣。受众可以一边做别的事情,一边收听广播,并可以走到哪里,做到哪里,边听到哪里,不像看报看电视那样不能一心两用,非得固定下来十分专注地阅读不可。近几年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了节目,专门为一边开车一边收听广播的司机们服务,这些电台和节目一般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和效益,正展示了广播伴随性的独特优点。
(二) 时空性
广播以电波为载体,电波每秒30万公里,绕地球7圈半,传播速度之快远远超过报纸。广播传播快,可以随时播出,滚动播出,现场直播几乎与事实同步。广播的这种快速传播对瞬息万变的城市、、期货、信息行情有着极大的优势。
从时效性来看,电视与广播相差不多,但电视制作复杂,不如广播简便快捷。广播由于只需声音,不需图象和文字,天涯海角只要有一条电话线就可以进行现场报道,并且可以实现远程跨时空的多互联播,这一点更是报纸、电视难以企及的。
(三) 参与性
受众的参与是媒体赢得受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广播由于仅靠声音传播,比起报纸、电视来,受众的参与更加方便快捷,通过电话便可参与,而且可以与主持人和其他参与者直接对话,实现双向或多向交流,随时获得反馈信息,参与效果更加显著。近十年来全国广播界广泛动用的热线电话投诉节目,公众电话讨论节目,谈心节目等等,正是广播这种优势的具体体现。
广播只依靠的传播特性使广播具有以上种种优点,然而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广播长于斯亦短于斯,只依赖声音使广播具有一些天生的缺陷。声音有它的弱势,稍纵即逝,不便查找,而且听觉比视觉的信息存留量低,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广播报道受到声音特点的限制,在进行过于复杂的报道或进行深度剖析时,总显得力不从心。这些缺陷使广播不仅无法与报纸相抗衡,而且又落后于电视这一后起之秀,在传统媒介中位居第三。
如果广播仅仅满足于在日益的传媒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分得一杯羹。也许我们现在可以安枕无忧。至少在短期内,具有伴随性、时空性、参与性三大特征的传统广播还无法被取代。但各大电台纷纷上网,表明了广播人并不甘心就此沉沦,而希望随着与新技术的结合取得更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正视所受到的挑战。
当代广播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新型媒介崛起带来的受众分流。
如前所述,传播方式具有许多传统广播所不具备的优点,正是这种优势的互补性使二者的结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新兴的独立媒体,它信息传播快,随时读取,多向传播,主动选择的被动接收方式感到厌倦的受众离开收音机转向电脑。网络高速发展的趋势将使广播从业人员面临一个他们不愿看到的现实:受众分流导致收听率的下降。毫无疑问,广播人在享受与网络结合的种种好处同时将面临一场与网络的受众争夺。
挑战之二来自广播传输的技术限制。
在卫星技术广泛应用,电视的远距离传输日臻完善的今天,广播的远距离传播技术与其诞生时相比却没有多大的改进。远距离广播,尤其是国际广播以短波方式为主,短波覆盖面积大,具有廉价、灵活、可靠的优势,但也有传播不稳定,音质不好,抗干扰能力差收听效果不佳的缺点,尽管各广播台纷纷对短波手段进行调整,来克服短波广播在技术上的限制,但直至目前,短波广播的收听质量也只能是差强人意。互联网上音质虽远谈不上完美,但比短波要好得多。而1998年10月29日美国率先推出的高清晰度电视,更使电视声画质量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广播如果在技术上再不能有所突破,就势必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抛在后面。
挑战之三,是网站的廉价传播成本对传统广播的大投资构成的威胁。
任何无线电台都无法像互联网站一样,在任何地方仅以一只麦克风,一台电脑,一根电话线的微小投资,就成为一家国际的信息传播中心。正与此相反,向数码广播的过渡将使广播台不得不既保留原有广播以维持听众,又添置新设备作为数码广播用途,这使广播业所需要的投资额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广播台如果不能以优质节目吸引更多受众以博得广告商的青睐,必将面临经营的危机。
挑战之四,广播的转变对为其服务的新闻从业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加入广播节目,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是对广播优势的发展。这不仅需要主持人熟悉电脑、网络知识,还需要主持人适应从主导地位向谈话组织者的角色转变,这种角色的转变对主持人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对全局控制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挑战之五,是在媒介的整合兼并中如何保持广播特色。
多媒体的出现使原来抑制不同传媒间竞争的技术鸿沟已不复存在,不同传媒势必在竞争中充分利用新环境提供的共同技术条件,从而带来了大众传媒的整合兼并。传统媒介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可以在电脑屏幕上读杂志,在网上“视听”广播,购买制成光盘的书和电影……但是,当广播变得可视可读时,人们对广播仍是带着以声音做信息载体的媒介这一定位,因为技术差异的消失并不意味着人文社会特征差异的消失。那么,广播又该如何来突出自己在声音传播上的传统优势呢?
广播所面临的挑战之六,是从业人员的观念冲突。
其一是特权地位的消失。传统媒介的传播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网络的新闻传递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报道任何事件,人们用鼠标自己去找信息,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这样,广播等传统媒体就面临着以信息传播转变到信息服务的挑战,即支配信息资源的行业特权消失。
其二,在普及传媒的基础上,需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道德培训。因为在网络时代,“制造现实”的科技已经成熟。如时事杂志《壹周刊》在封面上刊登香港名人郑经翰遭毒打的脸部特写照片,事后证实伤痕效果经过了电脑加工。新闻工作者不应盲目拥抱科技,而要避免科技的运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要滥用电脑新闻图像制作,更加要避免制造新闻。
挑战,总是无法避免的,面临挑战的,也并非只有广播。传播技术的总是不断给传统媒介带来机遇和挑战。数字音频广播的出现,为广播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因特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给大众传媒注入了种种在过去不可想象的传播概念。它囊括了传播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传播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同时还具备了它们所不具备的特点。它的兴起既为广播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又为广播利用其强大功能,以另一种形态发展提供了条件。作为一种平台可深入广播这种业已成熟的媒体,并给予其重新包装,与传统广播进行多方位的融合。
以上,我们以国际广播电台为代表,具体分析了网络与广播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得出的结论是,广播要想发展,需要走与网络相结合的道路。但这条道路,究竟应该怎样走呢?
通过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
1)网站内容以本台播出的稿件为准,配以图片或录音。这固然比单纯的广播录音前进了一大步,但又有多少听众愿意放弃免费的广播节目而花费昂贵的上网费去收听配发图片与文字稿的新闻?
2)作为电台的有效补充,CRI网站还不完善,不能像其它较成熟网站一样查询以前的内容;没有节目时间表,没有栏目介绍、主持人介绍……
3)作为一个网站,CRI有数据库,但一般读者不能通过点击进入;有友情链接,但只能进入有限的几个其它电台;没有搜索功能,不提供免费服务。与其它网站,尤其是风头正健的网络门户相比,基本不具优势。
4)CRI的网站上看不到商业广告,只有在版首页有一则小小的招聘启示,还是为本台招聘。在这种情况下,它的一切需要,包括新闻来源、技术维护、支出等等都要由电台完全承担。也许在短期内,电台为了扩大影响、吸引听众而甘愿付出,但长此以往,它必将成为电台经济的一项沉重负担。
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拆解合并前任媒介。如电影拆解合并了戏剧,电视拆解合并了电影。那么,广播是否也不可避免地被拆解合并呢?这项工作又会被谁来完成呢?
也许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网上听广播会变得和现在听无线广播一样简便、便宜,那么这种配合文字图片的新的传播方式必将取代无线广播。可是,这种视听并重的方式还可以被称为广播吗?
也许随着广播网站的发展,在内容、制作、经济上都取得了独立,二者各有特点并行不悖。那么,又何谈广播与网络的结合呢?
以上种种问题,在现实的理论是我们还找不到答案。但相信在广播业从业人员的不断努力下,会得到完善的解决。
资料来源: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京台网站 《岭南视听研究》
上海东方网站
《中国青年报》网络版
上一篇:200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书籍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