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研究
(一)国内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
1.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演变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北京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
总体来看,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的演变轨迹是程序越来越简化、管理理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从政策法规颁布与废止的时间演变上来看(表1),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相关政策的演变可以总结为在以下四点:第一,户口管理由以防范为主转变为以控制为主;第二,居住管理从需要户籍地证明演变为办理居住地暂住证;第三,计划生育管理从重在管理转变为强调服务;第四,就业管理由设定门槛到取消限制。见表1。
2.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演变
1、上海市对外来人才户口优惠政策的变迁:从《蓝印户口》、《引进人才工作证》到《居住证》制度
上海市对外来常住人口的蓝印户口政策从1994年2月起试行, 1998年进行了修订,2002年4月停止执行。此外,为了加强对外来人才管理,上海市人事局于2000年制定了《上海市引进人才工作证实施办法》。蓝印户口这一政策对繁荣上海房地产市场以及招商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印户口的申办条件已显得不相适应。
2、上海市对一般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就业证》和《综合保险》
2002年6月,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布实施《上海市外来人员就业证》制度。此举在于规范本市职业市场,维护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合法权益,保护用人单位和个人双方依法建立劳动关系,提高并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同时,为了保障外来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上海市劳动力市场秩序。
3、外地人进入上海工作的门槛在抬高
随着上海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相继出台,为了顺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相应需求,“筑高门槛,开大城门”成为上海市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基本趋势,外地人进入上海的难度在增加。
(二)国内发达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经验借鉴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就业率
就业率的提高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同时也需要中部和西部广大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战略性转移。
优化政策
首先,正在逐步完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以满足农民进城就业和生活的起码发展要求。其次,对流动人口进行科学管理。
改变观念和决策思路
政府根据不同的市场经济制度选择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体系,我国已经建立并正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并非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的照搬,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和创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
三、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先进经验和主要问题分析
(一)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先进经验
近年来,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建立健全工作网络,完善管理服务体制,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
总结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实践工作,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其次,理顺管理机制,构建四个体系
再次,加强和改进政府对流动人口管理
最后,培育典型范例,带动管理服务工作全面发展
(二)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问题
哈尔滨市面对这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在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的。
1.部分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治安和出租屋市场的管理混乱
哈尔滨市大量流动人口的学历、技能、户籍等背景非常复杂,并出现了外来人口以地缘、业缘关系集中居住形成的居住群落。
除了流动人口聚集地本身的治安管理存在问题,哈尔滨市的出租屋市场也存在着无序性,加大了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管理的难度。
2.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问题
流动人口尽管进入城市后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但是仍然保留着旧有的村落文明观念;此外,他们对具体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并不了解。对此,哈尔滨市通过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日常管理工作中推行“三一三”管理机制等措施。但是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等因素,使得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形势日趋严峻。
3. 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
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要以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通过建立完善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但是目前,随着来穗务工就业农民不断增加,其子女入学问题日益突出。
4. 节前、节后流动人口回家、返工造成的客运压力问题
哈尔滨做为东北最大的流动人口流入地之一,春运时期肩负着巨大的客运压力。哈尔滨市政府面临的压力不仅仅是客运压力,还有如何管理和服务滞留旅客等问题。这对于哈尔滨市各级政府而言,无疑是一次全新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的检验。
(三)问题原因的分析
1. 问题原因初步分析
第一,导致部分流动人口聚集地治安比较混乱的原因在于:首先,政府对于流动人口的疏导没做到位。其次,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对外来农民工的技能等培训有缺失。最后,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治安管理和巡查的力度不够。
第二,导致哈尔滨市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情况严重的原因在于:首先,政府的相关部门对流动人口的登记、监控制度不完善。其次,对相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第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种种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二是流动人口本身的流动性。三是公立学校在接受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设立的门槛过高。
第四,导致节前、节后流动人口回家、返工造成的客运压力的原因有:首先,流动人口这个群体的数量庞大;其次,政府对企业和流动人口没有做好客流疏导工作。
2. 问题原因的深入分析
针对上述四个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本节开始主要对问题进行三个层面、由高到低的分析。将这四个看上去并不相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就反映出了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上有待解决的三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制度性问题
解决流动的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有一个明确的长期规划目标和具体实施步骤。
其次,政策性问题
在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的这个问题上,现行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规定,导致管理对象的不明确。此外,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仍然不完善。
节前、节后流动人口回家、返工造成的巨大客运压力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涉及到政策性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一是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对全国交通网络的建设规划;二是市政府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疏导;三是市政府的突发公共危机管理对于处理相关客运压力问题上出现政策缺失。
四、完善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对策研究
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对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是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对形成稳定的职工队伍、对提高产业素质也有不利影响。如何从综合治理而不是简单取消或坚持户籍管理的路径,遏制流动人口流动的盲目性,促进人口稳定流动的可持续性,完善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新公共管理注重政府的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强调政府服务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国内外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先进经验为辅助,针对本文第五章提出的四个主要问题,对完善哈尔滨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一)完善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治安和出租屋市场管理的对策
1、转变管理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用“疏导”替代“堵截”。对居住在哈尔滨的无业游民的管理才是当务之急。
2、健全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中的非正式组织管理
首先,正确认识城市流动人口非正式组织在社会管理体制中的作用;其次,要积极引导城市流动人口社会非正式组织。然而,非正式组织有其天然的缺陷,需要政府社会管理部门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
3、加强出租屋市场的“服务型”管理和 “信息化”管理
首先,出租屋管理只有把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寓管理于服务。其次,强化管理者的信息意识和提高管理者的信息管理水平。具体来说,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出租屋“信息化”管理工作。(1)统一开发研制出租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2)设立网上登一记、网上申报、网上审批制度。(3)建立网上反馈机制。
(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对策
1、政府积极引导下的城市流动生育人口社区化管理
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含义是:社区化管理是指在政府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指导下,基层社区以社会资源为基础(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运用社区管理机制和手段,促进社区整合与稳定达到更好的管理好流动人口的目的。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
针对上述含义和哈尔滨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本文对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提出的对策主要有:首先社区对城市流动人口自组织吸纳。将城市流动人口自组织吸纳进入社区,是积极引导自组织健康发展,对流动人口中的适育群体进行组织化管理的重要一步。促进城市流动人口与社区其他人口融合,对流动人口进行生育观念方面的积极引导,逐步改变流动人口落后的生育观念;其次社区对城市流动生育人口的服务。
2、完善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
哈尔滨市己经初步建立了出租屋管理信息系统和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流动人口的一般情况可以在这个信息平台上获取,而不用再做专门的调查,专项考评的内容也可以围绕重点减少到最低限度,用信息平台的数据进行常规考评,包括各种报表、报告和信息系统上的数据。流动人口频繁进出,数量不断增加,不可能经常用那种大规模地毯式的清查活动来考评计划生育工作,而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常规考评与集中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这就是:在确立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信息平台的常规考评和有针对性的抽样调查集中考评相结合,这种模式应该成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科学考评的发展方向。
(三)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对策
1、改革现行教育体制
确立政府为义务制教育第一责任人,由财政统一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问题。文本认为,现行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必须改革,政府应该是义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不仅中央政府,同时包括地方政府都有责任向所有的国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义务教育属社会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政府不应该因为经济体制的转轨(人口流动的人户分离,因而造成各地政府职责不明的现象,使国民失去或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受教育的权利。政府必须确保其所有的学龄儿童少年都能适时入学,接受平等的义务制教育。确立了政府为义务教育第一责任人的地位,同时必须解决现行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
2、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民办学校为辅
以公办学校为主,调整现有义务教育的格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民办教育为辅,民工子弟学校分阶段逐步淡出,适当发展寄宿学校,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公平等问题。此外,“民工子弟学校”或“民工学校”的提法与分类,笔者认为这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更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这种名称的叫法就不科学。何谓民工子弟学校?实质上是外来人口子女就读学校。而外来人口并不全部都是外来民工,还包括其他众多职业性质的外来经济活动人口;其次,这种称谓还带有明显的狭隘市民色彩。何谓民工?外来民工是相对于城市市民而言的。这一称谓带有明显的城市排斥性质;第三,民工子弟学校是对流动人口子女的一种“隔离教育”民工学校专招民工子弟入学,实际上使民工子弟成为城市中的另类学生,其学校成为另类学校,排斥于公办学校之外;第四,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差异,更使这些外来的孩子们遭遇不平等的教育待遇。
(四)解决节前、节后客运压力问题的对策
要妥善解决哈尔滨市节前、节后出现的客运压力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快建设哈尔滨至各流动人口流出地的交通网络。由于这涉及到国家宏观战略,本文不做讨论,而主要集中探讨哈尔滨市政府在其中能起到两个积极作用。
第一,对此问题出现的长期性和定期性的特点,哈尔滨市政府应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来应对。首先,对在客运高峰期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这个特殊时期内要应对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联合哈尔滨市铁路局、哈尔滨市公安局、城管大队等相关部门组成一个临时的管理服务办公室,专门应对客运高峰期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做好定人定岗。
第二,哈尔滨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节前、节后的客运压力问题,制定专门的政策性文件,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相关的政策依据,完善哈尔滨市在公共危机处理领域的不足。一是将应急方案规范化、成文化,不用每次一到客流高峰期还要重复以前走过的程序,保证专门的工作办公室一成立,各项工作就能井然有序地开展;二是制定政策要简化程序,处理问题要快速反应。
总之,在哈尔滨社会产业结构和功能都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系统会面临着结构的重构和整合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新的结构是否能有效地满足新的功能需要,关系到新的结构系统的和谐程度和运行效率,所谓结构的重构主要就是利益分配格局机制的改变和调整,系统内部结构在变化之后,面临着重新整合问题,也就是社会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重新协调问题,只有在各种关系重新调适、理顺后,整个社会系统才能达到和谐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需要积极发挥其整合和协调功能,通过有效的政策干预,推动社会进程。
结束语
从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可知,传统的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国内外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先进经验为辅助,针对本文第五章提出的四个主要问题,对完善哈尔滨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提出四点对策。
流动人口管理对策的研究是一项具有现实性、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能进行这一方面内容的探讨,本人觉得非常有意义并且十分荣幸。但是自身才疏学浅,能力有限,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都有所欠缺。自知本文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由于自身时间安排问题,在相关政策的收集工作过程中,导师安排的几次实地调研,我只走访了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一个部门,没有收集全部的相关政策,使得论文的研究并不是很全面;二是笔者相关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对于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三是对国外发达国家城市的迁移人口管理政策了解不多,研究不足,相关的借鉴经验也不全面。对于以上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有机会将其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玲,欧阳慧等,大城市流动人口特征及管理_以哈尔滨为例兼与北京_上海比较[J],人口研究,第25卷 第2期 2001年3月.
[2] 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3] 杨云彦,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J],2003 年3月 28日.
[4] 杜放,郑红梅,美国流动人口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年8月.
[5] 魏立华,丛艳国,“自利性”户籍制度对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的影响机制分析[J],规划师,2006,(6).
[6] 王桂新 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迁移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7] 俞宪忠 等,流动性发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8] 梁茂信,美国社会发展和中美交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9] 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M],辽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 黄兰芳,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哈尔滨:华南理工大学,2008.
[11] 余励斯,哈尔滨市出租屋管理体制研究[D],哈尔滨:暨南大学,2007.
[12] 段晓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5.
[13] 高向军,常熟市流动人口生活现状_主要困境与管理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4] 朱云,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5]郝团虎,行政管理视角下的中国乡-城流动人口[D], 西安:西北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