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弦音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曦 时间:2014-03-26
  摘要:在中国弓弦乐器的传播中存在着乐种比例失调的现状,有不少种类的弓弦乐器传播范围越来越小。弓弦乐器是一个大家族,单亚洲就有着很多各异的形制,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是圆柱形共鸣箱一类的弓弦乐器。
  关键词:圆柱形;弓弦乐器;多样化; 传播
  
  提及弓弦乐器人们总是能够立即想起“二胡”以及乐曲《赛马》,曾经在一次为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音乐鉴赏课上我提问学生“你们能举出哪些我国的弓弦乐器?”大部分同学很快的回答“二胡”,不一会又有人回答“京胡”,我继续问“还有吗?”一会后再一位同学回答“马头琴”,之后课堂一片安静,一百多人的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的传统弓弦乐器的认识仅限于“二胡”。在我们身边学习二胡的孩子越来越多,却也鲜有见到学习板胡、京胡、马头琴等弓弦类乐器的。弓弦乐器是一个大家族,在亚洲有着很多各异的形制,亚洲的弓弦乐器其基本特点是由一个共鸣箱和一个琴颈组成,演奏的时候将琴颈垂直把持在手中,用弓来演奏。如果按照共鸣箱的形状可分类为:圆柱形、半球形、球形、盒状。中国是幅员辽阔的国家,在中国有盒状共鸣箱的马头琴,也有
  半球形共鸣箱的板胡,但流传最广的还是圆柱形共鸣箱一类,如二胡、高胡、京胡等。
  
  一、乐器的形成
  
  我国圆柱形弓弦乐器大约于公元四世纪就出现了,是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奚族所使用的乐器,也有学者认为最早的我国弓弦类乐器的产生很可能与阿拉伯的列巴布(一种弓弦乐器)有着一定联系的,由阿拉伯经过中亚首先传入了我国古代的北方少数民族。奚琴的形制是在古代弹弦乐器弦鼗的基础上融入弓弦乐器的擦弦特征而产生。当时的奚琴和今天的二胡在形制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奚琴的两弦轴的装置方向与今天的二胡相反,不用千斤,琴弓用竹片制成。唐朝末年,一部分奚人西迁妫州,将他们的乐器也一并带来至中原汉族。在唐代胡人使用的乐器统称为“胡琴”,拉弦乐器则称为“奚琴”。
  奚琴在宋代称为“稽琴”,并加入了宫廷乐队的编制,常用于宫廷宴乐中。据说当时宫中因避忌使用胡名将奚琴改称为“稽琴”。宋代晚期,中国北部边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以马尾作为弓毛拉弦擦奏。在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的经幢上,有一线刻乐器图形,一人正盘腿而坐,手持马尾弓拉奏。有关学者认为,此经幢为“大元二十三年十月十日”建成,即公元1236年,正值宋代末年。这种用马尾弓代替竹片擦弦发音的乐器,又是由中国北方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少数民族所创造,它是拉弦乐器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元代时奚琴的名称易为“胡琴”,这时的胡琴已不是对所有胡人乐器的统称,而是专指胡人的拉弦乐器——奚琴,“胡”是中原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元代开始,大部分拉弦乐器已由原来的竹片弓改为马尾弓,同时随着乐器传播范围的扩大,奚琴的琴首也开始出现龙头、猴头和马头等多种式样。
  明代的嘉靖年间,胡琴中又进一步的出现了用以固定弦长的“千金”。在公元1522年尤子求所作的一幅名为《麟堂秋宴图》画卷中可以看到二胡在明朝的形状,卷颈龙首,马尾弓子夹在二根琴弦中,站立演奏,琴弦上固定有千斤。至此,形制与今天的二胡非常接近。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