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档案修裱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3-26
目前,图书、档案界对修裱技术的应用持不同的观点。图书界在修复方法上,坚决摒弃传统的通卷托裱,针对原卷的保护现状与残破现状做具体分析,区别不同情况,予以不同的处理,做到既充分保证原卷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再损坏,以保证研究者的使用和保管者的管理;又做到尽量少修,尽量保持我们目前看到的图书原状,尽量保留原卷的各种研究信息。
赵万里先生在50年代初主持《赵城金藏》的修复工作时,针对过去对卷轴装古籍镶绫托裱的方式提出改进意见,“过去本馆装修的观点是将每一书完全改为新装,此办法开始觉得很好,其后则发现它不对,一本书有它的时代背景,所以自(民国)廿三年后决定不再改装,以保持原样”(赵万里在“赵城金藏展览座谈会”上的发言)。《赵城金藏》修复时更换褙纸,整卷托纸掩盖了经卷背面的信息,应该坚决摒弃。要对原卷的保护现状与残破现状做具体分析,抢救为主,治病为辅,突出重点,抢救那些影响卷子寿命的、必须修整的地方,对破损不严重的地方尽量不动,保持我们目前看到的卷子原状。在外观效果上,要求修复时附加的裱补纸与原卷必须有明显的区别,从而避免因修复干扰原卷固有的研究信息。在保留处理上,要求修复工作本身是可逆的。将来如果有更好的修复技术出现,可以消除目前的修复状态恢复原状,改用更为先进的技术,以便更好地保护遗书。国家图书馆目前正在修复的敦煌遗书也是采用的这种做法,避免通卷修复,能小修则不大修,能不修则不修,必须修时,一定要尽量保证遗产的原貌。
而档案界,纸质档案的抢救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托裱,这样便于管理,修复的速度快、效率高。笔者从2007年对全国37家不同级别的档案馆进行统计,发现这37家档案馆都在开展修裱技术,大多数是手工修裱,有的档案馆配以机械修裱。多数档案馆的修复能力为1年3000卷一5000卷,如果赶上对某一时代的档案进行抢救,在短时间内可以修复大量档案。如上世纪70年代,四川省档案馆日常修裱档案10万余张,托裱和补洞相结合,以补为主。90年代以来,基本采取托裱,主要方法为湿托,共托1万多张。从2004年到2006年5月,全馆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将馆藏所有清代档案进行了托裱,共计4万多卷。所裱档案中70%为手工修裱,20%多使用修裱机进行机裱。从其他档案馆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修裱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在某种程度的理解就是修裱。但从长远考虑,这种做法不值得全面提倡。
古人最初使用裱画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易于悬挂,便于保管(宣纸太薄、较软),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裱画可以加固纸张,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普遍使用此技术。笔者认为尽量在完整保留原始装帧特点的情况下完成修复工作,如能在不拆下原有装帧材料的情况下完成修复工作的坚决不拆,能不拆掉纸捻修复的,尽量在不拆掉纸捻的情况下完成修复工作。对于档案封皮有破损或脱离档案芯的情况,虽然封皮破了,但芯基本完好。在这种情况下,只对封皮进行修复,能够保留档案芯的原始状态是这类情况的最佳选择。需要拆掉纸捻修复的,原来使用的材料能够利用的,一定要保留下来,继续使用。档案封皮纸板确实不能再使用的,一定要选择PH值为中性的手工纸加工配制、替换。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档案纸上有烧过的痕迹、水迹、修裱过的纸张等一定要保留下来。因为这是档案历经浩劫、修复和保管的标志,绝对要保留。修复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水的使用,以防纸上残留水渍或使板框和栏线遇水后涸染、褪色。补纸应和档案纸张保持一定的色差。修复后的档案要让人看得出原来的面貌,不必描栏、补字。坚决摒弃一律修裱、通体修裱的做法,严禁在修裱过程中因技术不到家、材料、方法不合适而造成的修复性破坏。
下一篇:对农村居民获取政府信息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