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照片档案资源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军 张连星 时间:2014-03-26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照片档案在社会生活中多层次、大范围地产生。为保证照片档案资源建设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对目前照片档案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照片档案 数码照片 资源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照片档案在社会生活中多层次、大范围地产生。除了部分纯艺术的创作作品外,绝大多数的照片都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中相当数量的照片有凭证作用和参考价值,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而当前照片资源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问题。
  
  一、当前照片档案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照片档案在管理方法、标准、程序以及照片的内容、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 数码照片档案管理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原有照片档案管理规范已不适应数码照片的管理。随着计算机、数码相机的普及和应用,各单位形成的数码照片越来越多,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何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成为档案工作者的新挑战。据我所知,目前全国只有南京、青岛、绍兴、重庆等市以及北京市宣武、西城等区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范或管理细则,而国家至今尚未出台相关法规性文件。相关的规定或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当前数码照片档案的管理处于一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标准可执行的“真空”状态。
  (二)照片档案收集困难,无法做到归档齐全完整
  1.档案室照片档案归档不全
  (1)年代久远的照片档案存留量小。由于上世纪50-80年代社会档案意识薄弱,对档案特别是照片档案归档存留观念淡化等历史原因以及摄影器材尚未普及这一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年代久远的照片档案生成量小,形成的照片档案也未能保存下来。以某地市级档案馆馆藏照片档案为例,在可考证照片摄影年代的8584张照片档案中,1980年以前形成并保存下来的仅为183张,占全部馆藏照片的2.13%,而1949年以前的仅为8张,其余年代不详的为4张,总计仅为12张,而1980年以后形成的照片则占绝大多数,高达8401张,占97.87%。
  (2)归档照片不完整或质量不高。由于档案人员大多不是照片的直接形成者(摄影者),对照片归档的控制力不足,而个别摄影者档案意识不强,未能按规定及时完整地向档案室移交照片档案,或仅将效果一般、质量不高的照片进行移交,而效果好、质量高的照片存留于个人手中,导致归档照片档案不完整或质量不高。
  (3)照片档案总量分布不均衡。在已移交进馆的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照片档案集中于少数全宗中,如该馆馆藏5个全宗中的照片档案占全部馆藏照片的85.90%,其余各单位照片档案数量仅占15.10%。造成照片档案数量分布不均衡的原因除机构职能的不同外(如集中负责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拍摄、报道的部门所形成的照片档案数量大),也与各单位档案意识与档案观念的强弱密切相关。
  2.档案馆对反映全区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照片掌控力不足
  (1)档案馆无法提前介入。根据调查,凡是照片档案资源丰富、管理规范的档案馆(如深圳、上海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档案馆的专业人员能够全程参加各种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拍摄。而其他地级市档案馆虽然设有专门摄影人员,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无法掌握所辖地区重要活动、重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如在党代会、人代会等全区性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及重点工程建设时,未能及时通知并安排档案馆工作人员进行拍摄;加之档案馆的社会认知度不高,社会对档案馆所担负的职能不够了解,导致了档案馆在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照片拍摄上的角色定位缺失,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照片档案主要形成部门档案意识相对薄弱。作为重大活动的主要组织和承办单位的党委办公室、人大办公室、政府办公室、政协办公室及负责宣传报道,形成照片量最大的宣传部、广电新闻中心等部门,在全区重大活动中拍摄的照片数量不少,但只有少部分移交到档案室,特别是有中央、国家各级主要领导人参加的重大活动照片散存于各处,形成重大活动照片档案收集难、归档难,甚至出现照片档案流失等问题和现象。
  3.散存于社会上的照片收集困难
  目前,大量对国家、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照片散存于民间,如在潘家园等古玩交易市场就曾有解放初期及文革时期的照片进行销售。但对于此类照片的收集工作却难以有效开展,一方面,由于档案馆在人、财、物以及信息资源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另一方面,全社会档案意识还比较薄弱,截至目前,向档案馆捐献、捐赠或出售的照片数量极少。如2007年,某区县一街道曾举办社区老照片展览,社区居民报送的老照片达数十张,但展览结束后却无一人向档案馆进行捐赠或出售,全社会层面的档案意识以及对档案工作和档案馆的认知度不高是主要原因。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