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规范与发展
摘要:为改变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抢救技术不规范、过程无法监督、技术无保障的现象,本文针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中的核心问题——质量要求,分析《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研究制定的意义、制订的依据、方法、范围、内容等问题,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的科学、准确、最优化实施提供可利用的思路、方法和流程,使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国家重点档案 抢救 保护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档案保护的重要项目。各级各类档案馆只有本着抢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宗旨,科学化实施本馆负责的国家档案抢救工程项目,才能保证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从而保证国家重要档案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符合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目的和意义,遵循国家重点档案的特点,依靠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探索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制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以保障我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的高效优质实施。
一、《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的地位
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主要是指在搜集、修复、抢救与保护、保管国家重点档案方面所做的工作需要达到的质和量的标准和要求。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遭受损失将是不可恢复的。这就要求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不能有半点差错。由此看出,研究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非常必要,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员研究并尽快出台《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以下简称《规范与要求》)标准,旨在统一抢救技术操作,统一修复质量要求,系统培训修复人员,确保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修复工作从经验修复逐渐转变为科学修复,从技术性修复转变为技术加管理性修复,从数量考核逐渐加大质量考核的比例,通过规范的研究和制定带动保护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
《规范与要求》是抢救修复质量保证和评估的依据。长期以来,档案修复基本建立在经验操作和主观评价阶段。修复经验经长期积累,因人而异,因具体情况而别,因此,理解和操作中的不确定性非常突出。《规范与要求》通过对修复过程技术进行分解,对每一步骤和过程都进行具体的规定和要求。由此可以尽量防范在操作过程中影响修复质量的各种因素,避免各种修复过程中对档案带来的再次破坏。
《规范与要求》是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修复工作往前推进的基础和保证。自古至今字画装裱、古籍修复、档案修复等基本以继承传统方法为主,旗帜鲜明地突出“实践性”。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非常少,许多复杂的方法和技术不但没有得到继承,还面临失传或后继无人的状况,如宣和装、档案手工高仿真复制技术等。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修复技术的培训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开展的,技术规范、质量要求因人而异,由此形成一个现象,经验就是规范,技术要求体现在每一步过程中,技术实施的结果需要师傅来评定。因此,技术的发挥和实施与主观因素息息相关,同时也限制了大规模的培训,无形抬高了修复从业队伍的门槛,限制了修复技术的发展,加大了修复技术的管理难度。
二、《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编制原则
《规范与要求》是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专门编写的,同时也希望不断完善、推广应用,并成为档案部门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因此,在研究编写此《规范与要求》时,也应考虑符合标准的要求、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可持续发展等原则。
1. 引用标准、遵循标准
在研究编写时要遵循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技术要素内容和确定方法》。《规范与要求》中引用的标准尽量采用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除了考虑档案行业,还可参考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尤其是与纸张修复相关的标准,比如文化部颁布的WH/T14-2001《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其中有许多规定和要求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具有参考借鉴作用。有些国际标准如ISO 9706:1994《信息和文献——文件用纸——永久性要求》和ISO/TR 11798:1999《信息和文件——纸张上书写、印刷和复印字迹的永久性和耐久性——要求与测试方法》因颁布时间久,其中对纸张性能的测试不符合目前我国的情况。因此,在参考其他标准和技术规范时,要考虑档案部门的实际情况,保证《规范与要求》科学合理。在参考标准和规范时,还要考虑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相关的文件,如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要按照《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规定,获得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补助的项目工程,这是一个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