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档案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志洪 时间:2014-03-26
  三、如何建立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的口述档案
  
  人类对民间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主要体现在两种途径和方式上:一是“传承”,二是“记忆”。所谓“传承”,即通过“传承人”或“接班人”的方式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种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活与继承的根本途径,也是最为艰难的一种保护方式;所谓“记忆”,即通过文字记载、照片、录音、录像、数字化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记录并长久保存,“记忆”的直接成果便是形成民间文化遗存的口述档案⑤。
  第一,重估口述档案之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的价值。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对口述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各级档案部门或博物馆以官方档案为馆藏主体,所藏主要为纸质文献和实物,但官方档案的内容相似,文化性不强,民俗特色不浓,对于存在于民间的口传资源,传统的档案并没有去详细记录。因此,必须重估口述档案之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增强口述档案意识,加大口述档案宣传。
  第二,开展文化普查,抢救濒危民间文化遗存。一方面,根据全国民族民间文化分类保护纲要的要求,全面开展民族文化遗存与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分地区、分类别,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彻底摸清家底,做好建档工作。另一方面,以抢救、保护具有重大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濒危民间艺术、传统技艺、宗教艺术、民俗、节庆等民族民间文化为重点。并对原生态文化和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区域实行动态的持续性保护。
  第三,做好访谈计划、准备工作,积极开展田野作业,搜集口述档案。配备专门人员,设立自上而下的口述档案组织。通过文字、录音、录像和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濒危的少数民族口头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忆和保存,并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从而加强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形成科学的传承机制。
  第四,对口述档案进行专门化管理。一是在收集到的众多信息中判断筛选出有价值的部分将其进行加工,使其有序化、系统化,最终形成经过归纳总结之后的知识库,便于日后进行专题性、针对性的检索查询利用;二是经口述者同意后将收集制作成的口述档案通过快捷的、易用的方式进行传播,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更为有效地宣传民间文化遗存。这本身也是一种保护和传承。
  
  注释:
  ①邓达宏.论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地位与作用[J].档案学通讯,2002,(1).
  ②杨毅,张会超.民族档案之旅游人类学建构与扩展研究[J].思想战线,2009,(3).
  ③黄琴,华林,侯明昌.论亟待保护抢救的云南民间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J].档案学通讯,2009,(1).
  ④万一芹,洪慧娟.建立口述档案传承文明历史[A].周新国主编.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68-269.
  ⑤吕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口述档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8,(3).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