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胡燕 时间:2014-03-26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随着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人数的扩招,使得众多非档案专业的考生涌入到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行列中来,据统计,中山大学2004级跨专业考入的档案硕士研究生占总数的35%,2005年占13%;①苏州大学2007级跨专业考入的档案硕士研究生占总数的36%,2008年占50%,2009年占50%。②应当承认,如此众多的跨专业学生所带来的充足生源及多学科知识的交汇对档案专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关于跨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大部分院校并未意识到硕士研究生这种结构的变化(或者意识到了但没有在培养计划或课程设置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也没有对跨专业研究生的特殊性作出基本分析,由此导致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及教学质量的下降。
  
  一、对档案学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状况的分析
  
  1、跨专业考研原因分析
  就档案学专业而言,笔者调查发现,目前考生跨专业报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为了改变本科阶段所学专业,这源自于一些考生高中阶段对大学专业不甚了解,所学本科专业或者没有报好,或者不感兴趣,希望通过考研找到自己认为更适合的专业;二是为了提高学历,这部分考生选择报考的目标主要是一些竞争小、容易录取的专业;三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而盲目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四是有少部分学生出于对档案专业的喜爱。由此不难发现,除少部分学生外,多数跨专业考生对档案学专业并不了解,也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社会需求趋势来选择报考档案学专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跨专业报考档案学专业的研究生是因为档案学研究生报考条件要求低,同时比较容易通过。”③跨专业考生这种盲目报考现象难免给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隐忧。
  2、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跨专业考取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主要来自英语计算机、公共事业管理、商务管理、会计学、人文管理等专业。从学科背景来看,这些跨专业学生为档案学硕士研究生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跨专业血液,他们的不同专业、不同知识结构如果能够通过概念、思维方式、研究方式的移植和创新,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往往能够成为档案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从培养现状来看,多数跨专业硕士生应当体现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应有的潜力也没有被真正激发出来,个别研究生在三年的专业训练中甚至一直处于困惑、迷茫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生自身因素。如前所述,跨专业研究生的多学科背景优势非常明显,但是从档案专业的角度观察,很多学生却存在明显的缺陷:缺乏基本的档案专业基础知识,缺乏专业思维能力,档案实践能力欠缺等严重制约了他们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
  二是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因素。目前跨专业档案硕士研究生招生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及机制,各学校对跨专业硕士生及档案本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也基本一致,并没有考虑跨专业学生的非档案专业背景。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一视同仁”,显然不适合跨专业研究生的知识特点和发展优势,不利于他们结合本科专业确定各自的研究方向。
  三是导师因素。我国高校档案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大都是在单一学科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都具有宽厚的基础,可以指导研究生向其纵深层次发展。但是,每一位导师不可能涉猎所有的学科,也不可能完全熟悉每个跨专业硕士生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因此,对跨专业硕士生的多学科背景很难从根本上把握其相关知识的连接和跨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不熟悉的学科领域往往不能给予权威性的指导,这无疑不利于跨专业研究生发挥本科专业特长,不利于他们的横向综合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直接服务于社会的高级复合型和开发型人才”④。跨专业研究生虽然通过了入学考试,但由于本身档案素质的欠缺和培养方法的不到位,培养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经过三年的时间将这些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成高层次的档案专业人才,是摆在每一位档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