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档案人员的职业幸福感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4-25
关键词:高校;档案人员;职业幸福感
早在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耶鲁大学演说时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到了今年召开的两会期间,“幸福”更是成为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并迅速成为目前社会上最为抢眼的流行语。确实,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本主义理念被大力弘扬,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现在,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讲幸福,人人都是幸福的主体,人人都要追求幸福。其中,高校档案管理者职业幸福感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和制约高校档案管理的功能。
一、职业幸福感的定义
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所谓职业幸福感,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通俗一点说,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满意程度高。
这里所说的高校档案人员职业幸福感,是专门针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而言,他们对所从事的档案工作的职业满意程度,这是高校档案人员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幸福感的强弱是档案人员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是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是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关注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档案人员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有利于高校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档案人员职业幸福感现状
高校档案是学校历史的真实记录,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质量是衡量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档案人员作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工作的成败。
从表面上看,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幸福感应该是很强的。他们工作在高等学府,身边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相对来说较好;而在同一单位内部,工作难度、强度方面也不是很大,比起教学、科研单位,工作也清闲,压力不大,工作满意度应该较高。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不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档案工作人员面临严峻挑战,不仅要处理成倍增加的各种档案,而且要顺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实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他们所承受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整天面对枯燥的日常工作、繁杂的行政事务等,再加上各种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诸多不如意的事情常伴左右,职业幸福感严重缺失。
三、高校档案人员职业幸福感缺失原因分析
(一)工作枯燥,令人心烦意乱
档案工作本身是单一的、重复的,高校档案工作也是如此。从文件资料的收集,到整理、归档,长年累月地做着同样单调的事情,会显得非常枯燥。高校的档案工作非常繁杂,除了党政、人事、财务等,还有高校所特有的学生档案、教学档案,这两项是牵涉面广而又内容复杂的,不容有任何疏漏。另外,由于档案工作往往是处于一种长期封闭性的工作环境,档案人员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也少,造成档案人员心理上相对封闭,感觉寂寞无助。
(二)培训进修与升职提拔机会渺茫,令人心灰意懒
在高校里,尽管科技的进步对档案人员提出的要求更高,但是高校对于行政人员一向是重使用轻培养,专门针对性地把档案人员送出去进行培训与进修基本上是少有的,要提高档案人员的个人业务素质只能局限在继续教育这种内部培训上。在高校这种大环境下,档案研究人员(主要是教师等高级知识分子)普通受教育程度较高,普通的档案工作人员相对来说学历水平层次较低,他们更需要及时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因为没有机会培训进修以提高自身素质,档案人员前途渺茫。与校内同样是做管理工作的其他部门行政人员相比,高校档案工作是机械而又千篇一律的,难以在众多人员中脱颖而出,实现个人能力突破,而且提升途径有限,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尤其是男性档案人员,无法承受这种甘于平庸的压力,除了转岗没有其他升职办法。因此大多数教务干事也只能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上一篇:浅议合并高校档案管理
下一篇: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应在创新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