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高等教育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1-08
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技术全球化所引发的媒介融合趋势对新闻教育提出的挑战,在新闻专业能力的训练中,应首先注重培养新闻制作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熟练掌握某类媒体的采、写、编、评的技能,并在磨砺好核心的采、写、编、评技能的基础上,初步掌握其他媒介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整个媒介行业和自身规划的发展,有侧重地开掘某方面的优势,进行终身学习、不断调整。唯其如此,才能解决好全能与专精的矛盾。
3,现存问题:教学与实践的脱钩。在所有影响大学发展的因素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然而,当前我国新闻专业的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智能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很难适应全球化新闻传播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在和实践对接的层面,受近年来高校用人体制的影响,新闻传播学师资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师的媒体实践经验却越来越少。而那种深谙全球化需求,具有一定国际视野,从事过多媒体实践的教师或是多媒体从业者转为教师的更是少之又少了。因此,培育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一项相当艰巨的战略任务。不仅如此,新闻传播类专业点的急剧扩张造成新闻传播教育的廉价化,不少学校在既无师资又无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匆忙上马建设新闻院系,使得相关实验室和设备建设严重滞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较多停留在教室讲堂之中,教学多以为原则性、理论性内容,缺乏基于实践平台的具体指导。
解决路径:注重业界需求,内部培训师资、增添设备,外部引进人才、整合资源。
首先是师资的问题,在目前国内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师资。业界的需求日新月异,而师资却很难随意调整。当然事实上,我们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与业界进行无缝对接,而应该巧用内力和外力,实现师资的内外融通。一方面使内部师资的外部化,鼓励学校在编教师从事业界工作,通过教学与实践的更加密切的接轨,使教师的业务素质与业界需求接轨。另~方面,可以使外部师资的内部化,邀请外部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通过外部元素的引入,不断更新学校的传统教学理念及方式。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作为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新闻从业人员更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接受信息教育。而网络通讯技术、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媒体传播技术呈几何级速度跃进,这使得新闻业者在生命的每个阶段只有不断学习传播理论、掌握传播新技术、了解新传播媒体的运作方式,才能使自己不被淘汰。
其次是实训与设备的矛盾。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设备的更新,而对这些硬件设备的掌握,必须要通过实训。也就是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才能完成。然而,囿于种种现实条件,大学中的相关设备更新远不可和业界相提并论。我们当然鼓励学校能有更多的投入,为学生不断创造适应业界的拟态环境,但大多数院校都很难达到这种要求。因此,一方面,在进行实验室建设的时候,就要处理好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也应将内部实训与外部的媒体培训、实习、实践相结合,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来化解基础教育的稳定性与职业要求的变更性的矛盾。
面对来自媒介发展现实的挑战,作为媒介人才的主要培养渠道,高等学校只有主动地进行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改革才能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总的来说,高校应该一方面加强内部自身优势的挖掘——在认清国内传媒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以各个学校内部师资和实验室设备资源为依托,注重学生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闻道德准则的内化,培养学生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内生性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通过关注国外传媒发展趋势,进一步拓展外部平台,强化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对外传播的能力。只有采取内外兼修的策略,围绕师资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验设施还是培养环节、科研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才能妥善处理好全球化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中的上述几个较为尖锐的矛盾。
三、结语:内外兼修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前景展望
全球化虽然日益使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但是不应过分夸大“一体化”而抹杀了不同国家、民族、区域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在直面全球化挑战的时候,更应努力做到内外兼修,既立足本土、坚守民族性,也充分、及时地吸取世界上范围内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因素。为我所用。在继承我国新闻教育事业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加快国际化的改革步伐,既谦虚学习发达国家成功的教育模式,更着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高级人才培养体系。
事实上。在国内新闻教育比较领先的一些院校,都已经采取相关步骤,进行了大跨步的尝试和改革。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不仅坚持建设拥有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思维、跨媒体技能的师资队伍,还着力对构成新闻专业教育的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实务新闻学的核心课程内容和教学标准进行规范,并在国家2ll工程、985工程等资金支持下,建设聚合了广播电视、多媒体出版、新闻编辑、网络传播、新闻与广告摄影、传播效果及媒介经济等多功能、跨媒体、可扩展的教学平台,用以满足新闻传播教学与科研的多元目标。而素有广播影视传播人才摇篮之称的中国传媒大学,在新世纪之初便采取相应举措,在突出该校广电专业性强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外语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改变实验室管理模式,实行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并重。另外,也积极鼓励学校老师积极参与业界的实践,注重和业界的对接。这些务实的方法,使其在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另外,上海大学在应用与创新性新媒体的研究中也采取了技术加新闻、新闻加管理的教学思路。南京大学针对专业学术类人才、交叉复合类人才和创业类人才设立了三种培养模式。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需求,设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增强了教学计划的弹性,同时也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总之。中国无法独立于全球化进程之外,同样,中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教育也必须走向国际化。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与时俱进。以创新精神面向国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和传播学教育,培养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的人才,需要我们从学科体系、课程内容和师资设备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配套调整。只有内外兼修,既强调内在的民族性和独立性,又强调办学的开放式和交流性,才能使中国新闻教育在全球新闻教育领域逐渐争取到话语权,也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新闻人才,在全球化的媒体实践中争取到话语权。
上一篇:如何增加中国新闻史教学的附加值
下一篇:浅论语义图形的设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