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5-28
研究知识共享策略,其目的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形成一种氛围,推进一种机制,构建一种平台,形成人的知识释放、分享,最终达到创新之目的。由于知识类型、知识载体等的不同,知识共享的途径和方式也就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不同思想的边界要能够彼此相连,组织成员之间要有足够的共同语言,使其能够相互理解、交流、共享彼此的知识。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知识共享平台
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需要通过互联网和区域科技网的建设,搭建知识管理平台。需要社会、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建立跨区域、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交流与分享的技术平台。需要建立人工智能系统和专家数据库系统,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软硬件条件,把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人的学习创新能力充分结合起来,从个人、群体和组织层面,促进科技人员知识的创造、获取、传递、共享和使用,以发挥知识的价值,提升个人、组织的社会绩效。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供完善的网络设施。包括科技人员外联网、内部网,使科技人员可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电子论坛和技术图书馆等工具,以获取对业务活动有价值的信息,为知识共享捉供良好的工作环境。(2)建立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是从知识网络出发,说明知识单元的发展变化过程,它是帮助人们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知识管理工具,是一个组织知识资源的导航系统。它显示知识的所在位置和来源。它能让知识获取者更方便、更充分地利用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源,获得知识线索。知识地图能智能化地引导检索者迅速找到目标信息,从而提高工作绩效。(3)建设知识库。知识库是知识资源的集散中心,是专门存储、管理知识的机构,它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地组织、管理和控制,并能存储、查询和检索知识,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为了完善知识库,提高知识库的易用性,可建立知识分类制度、知识显性化制度和知识更新制度。
3.2 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
为了应对迅速膨胀的知识和信息,应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知识管理部门要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的全局考虑,全面设计、统筹协调,引导知识的流通与碰撞,以实现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部门不仅要了解哪些技术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储存、利用和共享,而且还应把集体知识开发、共享和创新视为我国技术竞争优势的支柱,促使不同知识主体之问的快速度、多方向地输入输出,对所有知识资源进行综合决策,实施全面管理。
3.3 采取措施促使隐性知识共享
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共享的核心,它是指将科技人员的经验、创意等隐性知识尽量转化为易于交流的形式并提供给寻求知识者。为了避免由于知识共享不够所造成的对某项技术的重复开发、某种技术诀窍的重复摸索,知识管理人员可将科技人员的成功经验、技术诀窍以及优秀的方法整理成资料,以供社会共享。
3.4 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提供者的利益
知识创新的高风险、高成本,要求在知识共享时,知识获取者要充分尊重知识提供者的知识产权。科技管理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既要保护知识提供者的经济利益,又要采取措施激励和促进知识共享。知识产权是一种用市场化的生产方式生产的知识,其明确的产权边界和知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交换是以市场为中介的。而知识共享则是用非市场化的生产方式生产知识,因而突破了主客体的产权边界,实现了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合一,它不一定以市场为中介进行交换。这样利用知识产权就可以保障知识产权人的利益,而利用知识共享则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外部性,以支持知识创新。在这种情况下,科技管理部门应注意在知识共享者和知识权利人的经济利益之问保持均衡,建立激励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和长效机制。
3.5 建立科技人员分享知识的实践社区
知识管理需要有一种能够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的方式,有一个能让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分享对方的观点,进而促进某个领域主题知识的积累和传播的实践社区的建议。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学习和如何共同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使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科技人员走进这个社区呢?首先,应打破区域限制、学科限制和等级限制,创造一个有共同愿景、人人平等的交流空间。其次,应建立基于问题的实践社区,以问题带动科技人员的参与。科技管理部门要把有重大价值的研究课题信息及时发布,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社区。在这一社区,应以科研项目为中心,利用参与者各自的学科优势,发挥其业务专长,开展抛锚式合作,形成研究共同体。再次,组建跨组织边界、跨部门、跨学科的实践社区。科技管理部门要组织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建立分享、交流知识的场所。如研讨会、沙龙会、展示会、论坛等,让各级各类科技人员拥有广泛的、直接的交流机会,并在交流中实现知识共享。
下一篇:浅论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