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共建学科管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5-28
学科建设与一般科研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人才培养、梯队建设、科研、教学、基本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面面俱到。因此,在目标的设立上要能体现先进性与前瞻性,代表双方优势的集成;在内容上要深入细致,不能过于单薄浅显。尤其要对合作前景有一个客观认识,避免“想当然”心理,认为所有的问题都能在合作中通过协商解决。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措施的制定和内涵的深化、拓展上,而不是简单的订一些指标,如发表几篇论文或出版了几部专著、培养了多少研究生,争取了多少科研项目,建起了什么样的实验室。关键是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否代表了本学科前沿的学术水平或巨大的发展潜力。标志性成果的作用也在于此,它并不是单个的,孤立的或浅层次的,而是能产生带动作用和深远影响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
四、沟通与交流
合作双方在确立了合作关系以后,由于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并且受到双方既定工作模式、制度环境等因素影响,学科共建工作在实施时也许会干扰到对方原有的工作计划,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需要协调,时间安排需要调整,规章制度也需要补充完善,以适应共同培养研究生、合作研究、交流互访等实际工作的需要。此时,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沟通可以明确各自的需要和困难,增进理解,并寻求一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沟通是面对面的沟通,可以迅速地获得信息的反馈,但由于地域空间和经费的限制,更多地沟通还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完成。因此面对面的沟通应侧重于解决规划、方向、策略等核心问题,其他方式的沟通则用于了解工作进展,解决实施过程中临时产生的问题。同时,沟通的面不能仅局限于学科内部,而应扩大到共建学科所涉及的相关部门,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五、监督管理
共建学科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没有足够的经验可循,省内重点学科与省外对口学科之间的合作又多是初次合作,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因此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学科由于对合作方的了解不够,合作中又沟通不足,共建内容难以开展;有的学科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经费划分之后就不再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有的学科合同指标的订立方面存在问题,与实际情况不符或不具有代表性。种种因素决定了共建学科的管理应该是关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按省、校、院(系)、学科组分级负责,各有侧重,齐抓共管,及时解决好共建学科从实施立项到完成建设整个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不仅要充分利用好重点学科原有的管理组织和体制,将共建学科纳入到学校总的学科管理框架和体系中;还要争取合作方重点学科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与密切配合,通过管理部门的合作来确保共建工作的顺利落实。
学科建设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共建重点学科作为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存在的时间也不长,有很多经验教训需要我们去总结。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灵活机动的工作作风,认真抓好其中一些关键环节的分析与管理,共建学科一定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