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的绩效管理方式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5-28
面对企业化管理下的种种困境,事业单位如何才能摆脱阴影,提高组织绩效,走上正常的市场化道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们都面临着越来越激列的市场竞争。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许多企业都会探索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组织绩效的有效途径,其中组织结构调整、组织裁员、组织扁平化、组织分散化成为当代组织变革的主流趋势。
上述的调整措施能够减少成本,提高生产力,但并不一定能够改善绩效;真正能够促使组织绩效提高的是组织成员行为改变,即要形成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鼓励创新、进行团队合作的组织文化和工作氛围。这个过程,就是绩效管理的过程。
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才能知道员工(部门)作了多少事情,完成了多少目标,离组织目标还有多远,如何改进,从而保证组织整体目标得以实现。
事业单位在企业化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问题,从管理上看,主要因为没有对组织运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放任自流的结果。
4实行绩效管理的准备基础
事业单位,要实行真正的绩效管理,需要作哪些准备,
4.1确定组织战略目标作为事业单位,原来的非市场主体地位无法确立组织目标。但既然决定走市场化道路,这一步势在必行。战略目标不确定,一切绩效管理行为都是空谈。
若要确定其组织的战略目标,须将事业单位中行政业务与市场业务剥离开来。对于不同业务,设置不同的机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切忌“一套班子,两套系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政企不分,权责不明。剥离开来后,两种机构(部门)各自独立,互相没有隶属关系,保证市场部门的市场主体地位,实行现代企业法人制度进行管理;对于行政机构则可以沿用原有的国家机关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本文提到的绩效管理正是针对于这种事业单位中的承担市场业务的机构而言。通过政企剥离,能够保证此类机构的主体地位,继而确定其战略目标并分解至岗位,形成各层级绩效目标,打好绩效管理的基础。
4.2确定组织绩效衡量标准和考核周期在确定绩效目标后,接下来就是确定衡量标准和周期了。这里的绩效标准和周期指的是,管理人员和下属一起根据岗位工作目的和工作职责来讨论,明确在绩效周期内下属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做到什么地步,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何时应该做完,以及下属权力大小和决策权限等等。在这个阶段,管理者和下属的共同投入和参与是基础。如果管理者单方面布置任务、下属单纯接受要求,就又变回了原来行政机关的管理方式,失去了协作的意义,绩效管理也就失效了。
4.3确定绩效改进和导入的机制绩效改进和导入是现在绩效管理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进行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对下属进行考核而是帮助下属进行提升。对事业单位中承担市场业务的机构管理也是如此,在对工作人员考核完毕之后,承诺提供改进的机会。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分析来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及时弥补其能力上的短板。这样既能够满足绩效目标的需要,又给于工作人员自我提升的机会,对组织和个人都有积极意义。
4.4确定绩效结果的运用方式绩效管理最后能否达到激励的目标,还得依赖于考核结果能否被正确使用。首先,绩效考核结果可用于指导工作人员能力的提高,通过发现工作人员在完成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技能上的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发展计划。其次,绩效结果可以比较公平的显示工作人员对组织做出贡献大小,据此决定对个人的奖惩和报酬的调整。此外,通过个人的绩效状况,可以考察对现有岗位适应程度,决定相应的人事变动等等。
总体说来,要提升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绩效,关键还是要保证其市场主体地位,作到政企分离,权责明晰。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承担市场业务的机构实行企业式的绩效管理,行政机构则采用国家机关预算控制。这种“一家两制”式的管理方式,才可能解决事业单位市场化转轨过程中的绩效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