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公信力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运秀 时间:2014-05-28

  2.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管理效率的坚实基础。

  效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特征也是一个保证。效率不单单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也包含了经济、自然、社会三者要协调发展的含义。在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能够实现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更新及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但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滥用和环境危机的加剧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如何把物质财富积累、经济的增长与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相协调,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效率还指社会能够高效率的良性运作,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现阶段,政府能否全面履行职能,能否保证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协调发展,能否有效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的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与政府公信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简而言之,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管理效率的坚实基础。因为只有政府制定实施的法律法规政策及政府的行政运作能够得到公众认同,政府的行政过程能够得到公众积极的配合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决策目标才能够比较顺利地得以实现,才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3.政府公信力是降低政府执政成本的唯一途径。

  在经济学意义上,政府成本分为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长期成本是指由政府行为引起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间接负担,并且影响周期超过本届政府任期的政府成本;短期成本是指政府在服务社会的活动中所发生的可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完全消化的成本。③在现实经济社会建设中,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公众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势必要耗费大量经济成本,提高政府的短期成本。但是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整体进步的角度而言,却是降低了政府的长期成本。由此,如何解决政府成本中的长期和短期投入问题,其关键之处,就是要充分地提升政府公信力。因为政府公信力越高,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公共项目才能够得以实施,才能分批次分时段地持续投入。所以,近年来学者们的共识在于,提高政府公信力是降低政府成本的唯一途径。它要求各级政府彻底摈弃届别主义倾向,从大局出发,依法执政科学执政,通过务实、高效的工作,保证社会公众能够切实享有公民权利,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信用度,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

  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

  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是一个大管家,一切以政府权力为转移;市场体制下的政府则是服务生,一切以社会民众的权利为转移。由此,如何将一个行使权力的政府转变为民谋利的政府,将一个执政型的政府转变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最直接最简单的问题,就是政府在执政中怎样适应人民群众对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不断增长的要求,怎样及时回应人民的利益诉求,简而言之,就是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问题。但是在行政实践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管理机制均不健全,产品、资源和劳务等方面的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其资源配置不能合理有效,而其风险性、紊乱性的应对能力和措施的预计不足,等等,都需要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引导、监控。否则,势必引起市场主体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政府的行政效率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