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再认识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5-28
作为一种课程政策,三级课程的实质是对课程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权力进行再分配,课程管理权力的有无、多少和强弱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课程管理的效能,权力在课程管理过程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分权制有利于课程管理主动而富有针对性,有利于教育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有利于调动地方教育部门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却容易导致出现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课程管理的随意性。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利益冲突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难以落实的深层原因。
从制度变迁主体的主观意愿来说,任何制度供给都应该追求帕累托最优,即在全社会所有利益集团的利益整体提升的同时,没有任何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2]但是,帕累托最优在实际的制度变迁中却难以实现。由于任何新制度的推行实际上都是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所以,制度变迁的过程实质上更多的是一个“非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即每一项改革新举措不可能在不减少任何当事人的个人利益的条件下使整体社会利益最大化,一部分人利益的增加可能要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损失为代价。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往往就是由这种“非帕累托改变”引起的。很明显,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在于对原有课程决策和管理权力的再分配,权力的变动就意味着原有利益关系与利益格局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肯定会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因此这种权力的再分配也是一种“非帕累托改变”,从而使改革更显复杂。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中最难的难题,即利益冲突。随着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延伸,必然对权力不断地进行界定,这就会触及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如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必然要求教材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从而实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局面。但时至今日,依然难以见效:一些完全背离教材多样化初衷的“教材选用”现象在新课程实验区仍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材多样化政策使原来统一教材制度下的利益既得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一些利益集团(如出版社等)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就阻止这种制度的实施。这样广来,改革中的社会成本就会加大,改革的阻力就会增大,从而影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四)解决途径
要保证课程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切实有效,现行的课程管理政策必须要朝着课程管理权力的“多极化”,即达到各课程参与者利益分配的民主和谐状态来进行调整。
笔者认为,在课程管理制度变迁的初期应以强制性变迁为主,即中央与国家行政及立法机关通过下达行政命令或者借助法律手段,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制度变迁。随着制度改革的推进,在宏观上形成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后,应适时转入诱导性变迁为主的阶段,即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实现学校及教师自发地参与和推进变迁。这是在落实和完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施的意义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不仅仅在于它对原有课程管理体制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它需要并要求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这种新的课程文化完全不同于以往“技术范式”主导的课程文化。新的课程文化要求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更多地利用儿童生活其中的生活环境进行教学设计,实现“科学世界教育”和“生活世界教育”的统一。从表面上来看,它是向“生活世界”的一种回归,但实质却是对“人”及“人性”的一种终极关怀。所以,在这样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下,“新课程改革”、“三生教育”等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应运而生,虽然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性,但核心是不会变的,就是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地从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中寻找“自我”,寻找分级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课程之中,使课程真正成为充实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注释:
[1]Allan A Glatthorn.校长的课程领导[M].单文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万波.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施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
下一篇:论检察机关绩效管理之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