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浅析与建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加春 时间:2014-05-28
  (六)声誉风险
  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为国家的外交等政策服务,接受服务的对象多为国外政府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对负面信息敏感度较高。一旦发生声誉事件带来的危害性很大,甚至造成项目所在地区的群体性事件,影响政府的声誉。
  声誉风险是由于社会评价降低而对行为主体造成危险和损失的可能性。维基泄密事件表明,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大量的机密信息可能会遭泄露,使得利益相关方对自身负面评价的风险加大,官方出口信用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声誉风险事件发生和处置。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和建议
  
  (一)坚持科学、辩证、务实的原则
  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应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能绝对地搞拿来主义,要坚持研究和实践同时进行。
  全面风险管理建设不不能一蹴而就,而应坚持循序渐进。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要明确发展目标,坚持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掩盖风险或视而不见,采取主动管理的方法而不是消极防范风险的发生,并进行适度的组织机构和流程的优化调整,以尽早实现风险集中统一管理。
  (二)重视计量模型开发和应用
  首先,适度引入外部的评级数据作为参考,以解决内部数据积累的不足。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数据已经成为制约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乃至计量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应重视数据质量问题,对数据的可得性、可用性、可靠性进行认真的推敲,从数据质量方面去找原因。
  另一方面,对模型的验证要十分严格,计量经济学模型必须通过四级检验,即经济意义检验、统计学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预测检验,并可按照聘请第三方机构认证的程序进行。
  (三)加快风险偏好等战略层面决策的确定
  风险偏好是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的数量。风险偏好的概念是建立在风险容忍度概念基础上的,风险偏好与企业的战略直接相关,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在制定战略时,考虑将该战略的既定收益与风险偏好结合起来,选择与其战略相一致的风险偏好。
  对此,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应根据长期的经营实践经验,将经营理念进行总结,以摸索出可以上升为风险偏好的经营战略,从而使得模糊不清的风险偏好得以清晰化,优化和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四)风险管理要保持独立性
  一方面,防止“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海外投资业务个别领域成功发展和突破,会导致该种类业务的发展在组织机构中话语权增加,风险管理应把握宏观面,服务于大局,不能为了片面地追求业绩。
  另一方面,需要坚持实践验证。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应把管理中最短板的方面作为提升的突破口,将银行内部的管理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统筹安排,减少管理范畴中的“木桶效应”,以务实的态度推动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加强组织建设和内部人才的培养
  决策系统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机能,客观地反映着决策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并决定着决策行为的有效性程度。对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而言,要逐步完善和健全决策机制,实现科学民主、权责利相一致的决策机制,打破自上而下的行政性领导过程,避免出现各层级决策的动力不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偷懒和“搭便车”行为。
  人才的引入和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多种人才层面的培养,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的继任者和后备人才,要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关键岗位主要指根据当前或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为适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胜位本机构某些中、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
  (六)防止过度创新和过分保守
  过度创新和过分保守这两个方面都将使得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定位更加困难,例如,大量的效仿商业银行的创新可能导致商业化趋势,带来新的风险可能是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无法通过自身能力抵御的。而过度保守将使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发展陷入停滞,并带来结构性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