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美日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5-28
得到中国台湾的表态后,1971年8月2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对外宣布了美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将采取的新政策,即调整后的“逆重要问题案”和“双重代表权案”。
这标志着美国在对待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发生了变化,即由过去的“一国论”(指中国台湾国民党当局)变为“两国论”(指一中一台)。
3 日立场的波动
日本在此问题上持何种立场对美国来说至关重要。
1971年9月10日,罗杰斯与日本外相福田就中国代表权问题举行会谈。美国要求日本成为“逆重要问题”案的提案国,而日方则表示会支持“逆重要问题”案与“双重代表权”案,但还不能承诺成为共同提案国。同日,双方就中国代表权问题又举行第二次会谈,日本仍未表明立场。
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日本一贯支持美国立场,但此时却不同以往,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1971年7月,美国宣布尼克松总统将要访问中国,日本朝野极为震撼,这一“越顶外交”使日本政府有被遗弃感,沉重打击了日本外交上完全追随美国的立场。在此情形下,日本只能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在外交上不敢有大的举动。
(2)一直以来,中国对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做出了很大努力,尤其是中日民间交流增加使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这给日本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对日本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日本国内要求佐藤内阁改善对华关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迫于国内民主压力,日本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保持了低调态度。
面对日本的犹豫,美国决定对日本施加压力。1917年9月1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宣布延迟在归还冲绳岛的协议上签字。佐藤内阁一直把收回冲绳岛作为当时日本所追求的最大目标,面对美国的威胁日本不得不做出让步,1971年9月22日,佐藤宣布充当“逆重要问题”案和“双重代表权”案的共同提案国。日本的这一举动打消了许多观望国家的顾虑。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政策妥协,美日最终争取到了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哥伦比亚、洪都拉斯、菲律宾、泰国等在内的21国作为两方案的联合发起国。
4 美日政策构想的失败
1971年9月21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开幕。10月25日,大会先以55赞成对59票反对15票弃权,否决了美国等关于取消蒋介石集团在联合国代表权亦属“重要问题”的提案。这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次表决,这为“阿尔巴尼亚” 提案的通过奠定了基础。这时,美国还企图做最后挣扎,要求在表决23国提案时删去其中关于立即驱逐蒋介石集团出联合国一节,但这一要求被大会否决。中国台湾代表认识到大势已去,为了维护“尊严’,当即宣布退出联合国。接着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 提案,即2758号决议。这一提案的通过,使接下来的“双重代表权”的提案被自动否决而成为一项废案。美日历时多年的努力最终没有改变中国台湾被驱逐出联合国的命运,1971年10月26日,周书楷宣布中国台湾退出联合国机构。
5 结 论
中国台湾之所以最终被逐出联合国,除了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中国的影响力日益提高等关键因素外,美国政策的转变也是不可忽视的。尼克松力图改善对华关系以制约苏联,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而这些措施中冲击力最大的是基辛格的访华,这在原来支持中国台湾的国家中造成了思想混乱,使这一阵营乱了阵脚,在联大就中国会籍和代表权问题进行辩论时,基辛格又第二次访华,这一举动无疑被各国视为美国已改变立场的迹象,因此,此时美国政策的转变动摇了其追随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立场。
而日本对待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态度虽发生过动摇,但基调是一直反对中国恢复联合国代表席位,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中日关系还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中国代表权问题只是日本对华政策的一个缩影。因此只要两国关系没有质的突破,日本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基调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民国与联合国史料总编.蒋经国总统档案[M].台北:三民书局,2001.
[2]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G].1969—1976(5):486,498,547,548,816.
[5]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DB]. 01436.
上一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