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初探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随着科学的日新月异,管理模式也随着发生变化,否则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科学管理。本文对柔性管理进行了系统的剖析,研究了柔性管理的特征,结合内涵和特征,阐述出柔性管理的功效和职能。
关键词:柔性;管理;人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及劳动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生产及经营技术的日益现代化、知识及创造成分在商品中所占的价值比例越来越高,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管理科学的研究日益关注于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潜力的开发,关注于对人的管理。对人性的假设也逐步由“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复杂人”直到“自我实现的人”,“人性善”的观点成为主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仅只存在于党政方针,而且在管理实践中也得到了确认和实际使用。一个新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了,这就是“柔性管理”。
一、柔性管理的产生
柔性管理的发展可谓历史悠久,无论西方传统的许多哲学流派所宣扬的民主政治、公平、爱民等思想,还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文化等无不体现着柔性管理思想的精髓。但是柔性管理作为一项理论纳入到有意识的研究过程中,还是近段时期的事情。现代管理所涌现出的很多理论在企业传统管理理论逐渐表现出很多弊端之后,相互交叉、摩擦,产生了一个新的管理理论——柔性管理。
二、柔性管理的内涵
柔性管理最早是在企业界提出并得到应用的,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来的。刚性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沿袭20世纪在企业界通行的泰勒管理模式。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管理思想。
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可见,这是一种充分体现理性、贴近人性的管理。
柔性管理概念本身涵盖了四个基本方面:依据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方式方法是非强制性的;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最终目标是人们的自觉行动。它的本质既体现了一般管理的本质——控制,以及管理的核心——协调,又体现了柔性管理的本质特征——“柔”原则和“软”控制,而且是在顺应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柔性管理的特征
柔性管理既具备一般管理的内涵,但又具有自己的特征。
第一,在质的方面,柔性管理表现为模糊性。管理对象的内心感情和思维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值,表现于其外在的行为也同样是模糊不确定的。因此,作为侧重于人的心理工作的柔性管理必须相应的作模糊化处理,在管理中只能追求相对模糊的“满意解”,而不是明确的唯一的“最优解”。
第二,在量的方面,柔性管理表现为非线性,即不可加性。因为柔性管理实际应用中本质上的模糊性,因此在管理中量的方面同样呈一个波形变化,而不是简单的直线叠加,是在一个总体方向上分不同阶段、时期,不同管理对象的非线性管理。
第三,在方法上,柔性管理强调感应性。作为“软”控制的柔性管理区别于“硬”规定的刚性管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运用的手段和方法突出感应性,不可能有规范的、程序化、机械化的方法,它靠的是双方微妙的内心互动感应。
第四,在职能上,柔性管理表现为塑造性。人的思想,是一个活的东西,受外在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影响,随时处于调整过程中。因此,柔性管理面对的管理对象活动、变化的思想状况,要随时用先进的思想、观念对被管理者的思想加以塑造引导。
第五,在效果上,柔性管理表现为滞后性。思想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表现为外在的行为也迟于内心思想观念形成的时间。因此,在柔性管理中,管理效果的出现明显区别于通常的管理,因其需要见之于内而达之于外,有一个认同、接受的过程,从而才能使被管理者自觉的行动,也从而才能获得可见的柔性管理效果。这个明显滞后的落差过程是柔性管理的又一典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