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摘要:教学生产型是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阶段的功能定位.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创新举措, 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认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形式、内涵、, 探讨校内生产性实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路径与模式, 对于更好地培养优质人才、有效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误区;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是高等职业院校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高职学生技能成长需要经历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在这一背景下, 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训练的战略选择,成为工学结合的最有效方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及内涵
工学结合基本内涵是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具体表现是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融合的途径, 将学校的学习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工作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可行性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努力实现“教、学、做”融为一体,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是一种真刀实枪的实践,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是高层次的实践。接受专业的实战考验,不仅是对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的考量,而且也是对职业技术、职业应用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的检测。尤其从模拟性生产实践到真实性生产实践,前者的演练程序是设定好的,结果的评价主要倾向于理解或操作的正误,而后者的生产是开放性的,工序流程虽有既定性,但实施过程的变数却较大,生产的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已经转变为一种责任,它关系着工作者信誉度的建立。由此可见,生产性实训是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其独特的教育性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
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契合点
院校人才培养的利益追求与企业持续发展的利益追求的有机结合,以及学校在利用企业资源提升服务能力与企业利用学校优势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高度融合,就是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契合点。也就是说,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在于:学校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文化等优势,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企业利用学校的服务优势获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种利益的契合,使得校企双方在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时具有了合作的驱动力。
(一)高职院校的师资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研发能力,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比如研发课题、技术攻关、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
(二)高职院校的高素质实习生发挥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易于管理等优势,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劳两方面的支持。
(三)高职院校所具有的土地、厂房以及部分实习设备的优势可以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四)高职院校拥有政府提供的政策优惠,可以较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和运营成本。
(五)企业雄厚的资金则可以弥补学校实训基地投入的不足。
(六)企业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人员可以为改善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七)企业的成熟文化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
三、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一)观念层面上“一刀切”。不从专业实际和学科特点、学制和年级差别的角度考虑,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上搞“大一统”。更有甚者,将生产性实训片面地理解为是学校内部的生产与教学的一体化建设,从而盲目地引进生产项目,将学校有限的资金过多投入到生产性的设备购置、场地租赁上,这样既加重了学校负担,又削减了学校必要的基础教学设备配置的投入。真是吃力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