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理论新视角
三、 心理契约对目标管理理论的启示
心理契约理论从前提条件以及心理契约违背两方面认识目标管理理论,开阔了研究者的视角,本文认为它对目标管理理论有如下启示:
(一)目标管理主要适合非脑力劳动的企业。在从事脑力劳动的行业中,目标分解相当困难,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环境是随顾客需求而不断变动,顾客需求只能有限预见而难以支配,所以它是一个随机变量,脑力劳动者履行其承诺(目标)变得更加困难;其次,目标分解的参数难以确定与测量。如现代公司的研发部门,本身是一个风险部门,其产品的研发成功与否是不确定的,其中员工的创意也不能预料,他们的工作很难通过制定目标和计划,然后层层分解来完成;而且影响研发的成功因素至今不清楚,无从谈及这些因素的量化;最后,员工对自身能力的估计不准确。大多员工对自己能力估计偏高,使得他们偏向于较高难度的目标,这与目标的激励程度有很大关系,高难度目标成功完成的奖励高,员工就会制定高难度目标,反之,也成立,所以分解的目标完成的难度较大。
(二)目标管理需实现全员沟通。先有目标然后再制定计划,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是层层分解下来,它是由上级与其直接下级参与,并且在上一级目标范围内讨论而产生的,所以既体现了“参与式管理”的特征,又体现了目标由上而下细化的科学过程。目标管理应是连续循环的过程,而不是雇主与雇员一次性的心理博弈,所以企业必须着眼未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产出满意的产品。由于雇主与雇员双方信息缺乏,产生了心理契约破坏的三大主要原因,要解决信息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只有让双方充分的沟通,了解双方心理期望是否匹配以及期望的性质(情感或物质)。
(三)目标管理应考虑成本与收益。目标管理中的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监督,而主要通过沟通产生激励,这也是目标管理最成功之处。在传统制造业等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行业中,经理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和控制,因为这些体力劳动者的成果容易量化,便于监督,于是经理分享工人创造的收益。而在现在企业,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他们工作难以量化和监督,经理的主要职责从监督转向激励,而激励主要通过沟通的方式,使雇主与雇员目标隔阂减小,完成企业总目标。所以目标管理要考虑企业的沟通成本与激励的收益,收益只能在事后得知,它预先为未知数,但沟通成本能控制,沟通的强度与目标实现的概率成正比,但与成本也称正比,所以沟通的强度与沟通的成本一定有个平衡点,企业可以找到这个平衡点来权衡是否采用目标管理。
参考文献:
[1]Peter F Drucker.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M].New York:Harper Press,1954.
[2]George S Odiorne.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a system of managerial leadership[M]. Marshfield, Massachusetts: Pitman Press, 1965:26.
[3]Douglas M McGregor. An uneasy look at performance appraisa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57, 35 (5/6):89-94.
[4]Argyris, C.P.(1960),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 Dorsey Press, Homewood, IL.
[5]Rousseau D.M.(1989).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2:121-139.
[6]Rousseau, D. M. (1990).New hire 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and thEIr employer's obligations: a study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389-400.
[7]Rousseau. D. M.(1997).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the new organizational era.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Vo1.48, 515-546
[8]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9]德鲁克.管理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