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开发建设的思考
4、建立完善的数据中心。各市在数据中心生产区建立集中式公共就业管理服务数据库,将全市职业供求、就失业登记管理、普惠制培训、失业保险参保缴费、待遇审核、就业政策享受人员等人力资源信息全部集中起来,支持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各级前台进行上述业务办理,实现各项业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
5、建立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宏观决策系统。利用全省集中的职业供求信息,支持区域间空岗登记、个人求职登记、中介服务、招聘管理等职业介绍业务。将区域间招用工备案、劳动者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再就业人员享受优惠政策管理、职业培训管理、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业务,统一纳入到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
6、建设全省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业务信息监测中心。依托各市实时上传的人力资源信息,开发就失业信息监测和分析系统,支持对全省人力资源信息的宏观监测、人力资源质量分析、人力资源供需和决策分析。
7、建立安全体系。建立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公共就业管理服务系统提供安全保障,具体包括多级的安全访问控制、重要信息的传输加密保护、安全检测监控系统、病毒防范体系、主机系统冗余备份、安全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等。
五、实现功能
1、管理功能。建立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开发建设,实现全省人力资源相关数据统一管理,提高办事规范化程度。依托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加强就业状况、再就业优惠情况、4050人员界定、失业保险参保情况等全面及时准确管理。通过建立全省集中式的异地就失业登记数据库和异地匹配数据交换库,管理异地求职、就失业待遇接续。
2、服务功能。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供求双方的自动对接、自由选择和智能匹配,依托系统实现人力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为求职者和用工单位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3、统计功能。通过系统进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的综合分析,提出省、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个层次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实现对求职人员进行结构分析,对年龄情况、职业工种、学历层次、技术等级、职称等人力资源质量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提出就业“晴雨表”,预测人力资源市场的走向和趋势。同时,其分析结果也能为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就业政策、开展技能培训、实施劳务输出等提供导向和参考。
4、宏观监测功能。将各市上传的原始信息在省级数据中心交换区合并,形成省级交换库,同时将信息追加到省级数据中心决策区,形成省级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数据库。按期对省级交换库数据依照统一标准进行统计,将结果存放在在省级决策区的统计库中。按期将省级交换库中的原始信息和统计结果上传到劳动保障部中央级数据中心。
六、建设原则
1、业务数据处理原则
以原系统为基础,建立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满足新需求。业务部门办理业务,数据中心管理业务数据是系统建设的模式。这种模式满足了系统对数据的稳定性、安全性、完整性等原则要求。
2、利用成熟技术原则
通过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建设系统,提高系统建设的成功率,降低系统建设的风险。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把目前相对独立的各系统有机地联网,相关业务协同开展。
3、分步实施原则
建立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是一个阶段性强、计划性强的过程,设计时要明确系统建设分为哪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包括什么内容,以什么作为阶段标志。分步实施模式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将建设资金进行分阶段划分,使每一个时期的资金投入都能够得到保证。
4、统一原则
解决四个统一的问题,即统一的数据平台、统一的数据接口、统一的数据通道、统一的数据管理。
总之,建立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是各省就业工作新形式下工作的需要。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必将开创公共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新局面,全面提高公共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效率,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文件资料集(2003-2005).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工作手册. 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2005-2006). 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4]张绍宗.劳动保障政策问答. 辽海出版社.2004
[5]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