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晓娜 郑… 时间:2014-05-28
   摘要:本文运用PSR 模型,从资源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人文社会响应3个方面构建了一个三层的济宁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济宁市2005-2009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5年来济宁市的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5年综合指数最低,仅为0.3042,处于中警(较差)状态;2007、2009年综合指数较高,处于较安全(良好)状态,2006、2008年处于警戒状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济宁市生态安全状况变化的原因并提出进一步改善济宁市生态安全状况的建议。
  关键词: PSR模型;生态安全;济宁
  
  近些年,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增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 保证全球及区域的生态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致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1]。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济宁市的生态安全作出评价,并对2005-2009年济宁市生态安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维护和改善济宁市生态安全的建议。
  1研究区概况
  济宁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区域范围为115°52′E~117°36′E, 34°26′N~35°57′N。济宁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属亚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597-82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平均199天。济宁市地貌总体特征是自西向东逐渐增高。本文研究区域为整个济宁市(辖12县市区),面积11,000平方公里,人口831万。
  2济宁市生态安全评价
  2.1生态安全评价的模型框架
  本文采用的是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提出的环境指标的PSR概念模型(图1), 在PSR框架内,某一类环境问题可以由3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指标类型来表达:即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 压力指标表示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如人口增长、工业污染排放、能源消耗等;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支持能力, 如污染物排放浓度、粮食产量、失业率等;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问题所采取的对策,它从人类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出发,对环境指标进行组织分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2],如能源利用率、环保投入占GDP的比值、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等。基于该框架模型,总体上可将评价指标体系归纳为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变量层构成的层次结构体系。
  2.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济宁市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了解,从生态安全的内涵出发,综合考虑相关研究成果[3-5],依据PSR框架模型,结合指标选取的原则,制定了济宁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表1)。该体系分3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包括济宁市生态安全指数,即我们所要求出的结果;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资源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人文社会响应;第三层为指标层,共21个指标,其中压力、状态、响应指标各7个。
  2.3济宁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是利用所建立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指数,并选择一定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采用综合指数的方法计算出区域生态安全度,据此确定此区域生态系统所处的安全状态[6]。
  2.3.1 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项评价因素指标数据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量纲,算法各异,为了便于评价计算,采用归一法分别对正指标和逆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7]。正指标( 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标准化方法: ;逆指标(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标准化方法:。其中xi 为该项指标的原始值,xmax 为该项指标的最大值, xmin为该项指标的最小值,Y为该项指标标准化值。
  2.3.2 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就是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指标越重要,其权重就越大。本文主要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于某项指标,指标值间的差距越大,表明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差异为零,表明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设有m个调查对象,n个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矩阵为:X=(xij)m×n,标准化后的矩阵为:Y=(yij)m×n,信息熵值ej为:(其中:k=(lnm)-1取常数),指标权重:,用熵值法求得的济宁市生态安全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
  2.3.3 综合评价指数的确定
  在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济宁市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城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可用如下模型描述:
  
  式中, U为济宁市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 Wj为各子指标的权重,yij为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经过计算可知济宁市2005-2009年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