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晓娜 郑… 时间:2014-05-28

  2.4评价结果分析
  2.4.1 状态分析
  在对济宁市生态安全进行评价时,本文采用表4所示的标准进行,计算的结果越接近1,城市生态越安全,计算的结果越趋近于0,城市生态越不安全[8,9]。由表3可知,2005-2009年济宁市生态安全指数分别是:0.3042、0.4078、0.6134、0.5536、0.6385;所处的生态安全状态分别是:中警、警戒、较安全、警戒、较安全(表5)。
  2.4.2 趋势分析
  根据变化趋势图(图2)分析,尽管生态安全指数在2008年出现了微小的波动,但总体上是呈上升的趋势,说明济宁市的生态安全状态在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3讨论
  由表3和图2我们可以看出,5年中,2005年的生态安全指数最低,2009年的生态安全指数最高,其状态、响应指数也是5年中最高,而压力指数是5年中最低的。这主要是因为2009年济宁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GDP的提升,减轻了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2008年的生态安全指数低于2007年,主要是因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失业率上升,社会压力加大,同时政府降低了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投资。
  从压力方面来看,济宁的压力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压力在持续加大。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济宁市人口的增加,从2005年的805.78万增加到2009年的831.31万人;建设用地扩大导致耕地资源减少,2005 -2009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33.34m2;失业率也从2005年的3.2%增加到了2009年的3.8%,2008年时甚至达到了3.9%。从状态来看,济宁的状态指数除了在2008年有波动外,总体趋势还是上升的。这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产值贡献率的不断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人均公共绿地和人均住房面积均有增加。从响应来看,济宁的响应指数是稳中有升,说明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加大了环境监管的力度。其中2006年的响应指数是最低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环境保护投资是5年中最低的。
  2009年的响应指数最高,主要是由于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的利用率是5年中最高的。
  4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PSR概念模型指导下,从资源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人文社会响应3个方面构建了一个三层的济宁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其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济宁市生态安全指数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从2005年的0.3042增长到2009年的0.6385,安全级别从中警(较差)状态转到较安全(良好)状态。但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从2005-2009年期间,仅有2年(2007、2009)处于较安全状态,其它大部分年份还处于警戒状态(一般状态)。由分析得知,影响济宁市生态安全的限制因素主要有:登记失业率;全社会用电量;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投资。
  充分考虑了影响济宁市生态安全的限制因子,给出以下建议:(1)解决就业问题,缓解资源压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吸收劳动力的作用;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贷款额度,扩大贷款范围。(2)加强节能宣传,倡导低碳生活。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鼓励建立节能服务公司,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推进绿照工程,使用节能工具。(3)加大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投资。改善政府投资结构,响应中央改善民生的号召,加大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
  
  参考文献:
  [1] 李辉,李秀霞.东北地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48(5):148-154.
  [2] 王洪翠,吴承祯,洪伟,等.PSR指标体系模型在武夷山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6(3):123-127.
  [3] 邱微,赵庆良,李崧,等.基于“压力- 状态- 响应”模型的黑龙江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2008,29(4):1148-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