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冯莉莉 时间:2014-05-28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地处粤东的金史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转型发展和经济实力快速提升,新农村建设取得很多成就,但在农村发展与建设中,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农村居民点“散、乱、空”和日益严重的空心化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存在问题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一项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又提出要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发展的十大战略任务也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国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将在广东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鉴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庞大复杂、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保证这项伟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并建设成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农村。
  地处粤东的金史村,广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全村人均年收入从1000多元增加到4000多元,九成农户春节前搬进新楼房,抓住农村群众最关心的饮水、治病、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一保五难”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广东夯实基础。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新农村的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不动摇。
  2.坚持务实冷静、不图虚名,为民造福、长期奋斗,“五新一好”、整体推进的工作要求不动摇。
  3.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工作路径不动摇。
  4.坚持“政府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整体推进的发展水平,努力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把广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