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下高校安全管理工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已从封闭的“象牙塔”逐步走向社会,随之而来的国内外复杂形势不断侵扰着高校,各种不安定因素滋然而生。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下高校不安定因素的特点,从高校内部的安全长效机制,大学生群体的思政工作和网络监控体系的建设三个方面阐述新时期下高校应对校内不安定因素可采取的措施,为今后建设安全校园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 安全管理 不安定因素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也随之相对凸显起来,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的一方净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自身内部的社会后勤化等一系列改革到外部就业压力加剧等社会矛盾问题,都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带来的不可预料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要非常重视做好自身安全稳定工作。
二、新时期高校不安定因素的特点
现阶段高校教育已从原来的封闭或者半封闭的模式转向全开放模式,由单校区办学逐步过渡到多校区联动办学,与社会各个层面交流日益紧密,逐渐成为社会一个缩影,同时网络媒体世界的异军突起,其“双刃剑”特性已初现端倪,加之校园周边日趋复杂,“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混杂其间,使得新时期下高校不稳定因素具有以下特点
(一)高校不安定因素突发性变强
现在入校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且生长在中国经济腾飞的一段时期,他们在入学前,都不约而同的在学习上追求优异,因此得到了家庭、学校充分的肯定,使他们在思考问题与处理问题上更多地从自我出发,从自我的感受、情绪意向和爱好出发。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为人处事时,常常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心理承受压力差,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较淡,常常出现自以为是,唯我独尊,极端自私的情况。同时他们刚处在青春期的晚期阶段(18-19岁),在心理特征上,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在与父母、家庭切断“脐带”,走向独立、自主的“心理性断乳”(Psychalogicalweaning)时期,在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特别对一些敏感问题,如国际热点、社会矛盾、人生发展等问题上,大学生群体并不能完全正确认识与充分理解,易受外部敌对势力煽动,直接导致大学生群体做出无预见性但后果极其严重的突发性事件,如敏感时期上街游行,网上散布反政府言论,人生失意自杀等,进而影响到高校整体的政治稳定。
(二)高校不安定因素日趋网络化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我国信息化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及生活等各方面影响日益深远,据调查自2008年后入学的大学生中,有93%的人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与外界社会交流的重要纽带。很多不法份子利用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特点觊觎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散布一些不健康和有害信息,甚至是黄色和反动信息,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患上网络综合症,他们并不能很好的判断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容易在网络上受到别人的挑唆,通过自己的转帖或者邮件向其他群体传播有害信息,导致很多情况脱离学校的监控,特别是一些群体性活动组织摆脱了现实场地、时间的束缚,更多的通过网络完成,形成网络集群性,对校园和社会稳定影响极大。
(三)高校不安定因素属地差异性
“科教兴国”战略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使高校发展的形势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扩建、调整、合并成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旋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校办学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校多址的办学模式,这就导致同一学校主校区与分校区的周边环境不同。主校区一般地处繁华地区,违章建筑,周边摊贩、网吧、影碟图书出租亭等违规违法经营盘踞周边,而分校区多处郊区,交通不便,取而代之的是人员流动性大,无营运资质车辆横生等问题,如果按照一层不变的管理模式来处理,必然会促使校园不安定因素的滋生。同时校区属地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与管理原则不尽相同,对待学校内部的不安定因素重视程度也不同,在一些敏感事件上,由于不同属地的政府机关会有不同的做法,容易导致同一学校的学生相互对比,进而在学生群体内部产生思想波动,给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矛盾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