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探究——基于贵州六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二)高校德育和管理工作的滞后性。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等弊端,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的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根本不可能对网络内容加以选择和控制,对信息的掌握也失去了优势。数据显示,在“如何看待网上聊天”的问题上,35. 20/0的大学生认为还可以,25. 3%的大学生认为很有意思,23. 5%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好,而只有16%的大学生认为“视聊天内容而定”;至于上网聊天的原因,54.7 010的大学生认为“网上说话可以比较放得开,而现实中太无奈”,35. 1%的大学生认为“网上更有浪漫的感觉”,20. 8%的大学生寄希望于“在网上找到知音”。以上数据表面上看不出太多的问题,然而,大学生们究竟与何人聊天、聊什么内容、内容是否健康等问题值得深思。
(三)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自身因素。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以一个个ID的形式存在,网络群体中的“人”仅仅是符号的化身,无法确认个体的真实身份,网络用户只要随便填写一下E- mail、IRC或BBS的注册表或者登记表,就可以获得一个相应的身份,并以这个身份进入这一群体,所以群体内部成员仅仅是一种“情感人一情感人”的关系,而且也仅仅是一种“机械团结”的关系,这种群体具有高度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以及成员结构的复杂性和异质性。这样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乃至同一类型的不同群体成员,都承载不同类型的文化,网络群体内部相似相异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都可能同时存在。由于群体成员的心理相容性,允许成员传播有害信息,群体其他成员可能疏于防范,甚至进而无原则地赞同和仿效等,这将会直接影响到群体内部成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特点的途径及方法,是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确保网络安全运行。网络管理部门、高校及网吧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生活区的网吧、校园网等的网络管理。具体说:首先,加强各个网吧、机房、宿舍的网络管理,强化对上网人员的管理、监督和教育,严格执行“先备案,后接人”的工作流程,与用户签订《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表》和《互联网入网责任书》,建立客户信息台账。其次,进行网络实时监控,建立IP地址的使用情况台账,对专线接人用户由专人定时监控,建立信息汇报制度,实行每日及时通报网络实时情况,确保网络日志服务器的安全运行和数据完整。最后,要普及师生的网络安全防卫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对于经常上网的大学生“网络族”要进行专门走访,调查用户的使用情况,列出走访计划,重点对象实行专人包保,倡导文明上网。
(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网络法制、道德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管理和教育中,高校要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进行网络法制、道德及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说,首先,积极开辟网络渠道和空间,适时开放BBS、新闻跟帖、聊天社区等版块,并且在相关栏目上增加网络道德、法规、心理咨询等专题和案例,加强和大学生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对于大学生在网上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回答和解决。其次,通过组织专题讨论会、辩论赛、专题报告会、讲座、主题班会等各种活动,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判断和选择信息的能力。最 ,后,通过班组织、党团支部、学生社团等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活动,树立榜样、倡导网络文明,号召广大学生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周围同学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网上信息,以正面引导的方式,形成网络道德和文明上网的风气。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队伍建设,形成良好的“群体网德”o网络群体队伍建设是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具体说:其一,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对于承载着社会主流文化的群体,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发挥它的优势,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对于传递反文化的群体,要以强化德育为核心,扬清去浊,促使其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化。其二,完善网络群体内部的行为准则,使其趋向于社会规范。网络管理者应积极帮助大学生网络群体成员制定一些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使其有章可循,以防偏颇现象出现;一旦群体内部非制度化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行为规范相冲突,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群体成员摆正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关系,从而促使其理性地作出价值选择。其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核心人物的重点教育,引导积极诱众。对于承载主流文化的群体的核心人物应进行重点培植,使之在领导好本群体的同时,成为其他网络群体的好帮手;对承载反动文化的群体的核心人物也不应采取“杀一儆百”的措施,而应以说服、说理的形式加以引导和教育,努力促使其带动其他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要顺应时代变化,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防堵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方能实现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人格的塑造,完成完整意义上“人”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 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http://tech. sina. com. cn/i/2009 - 05 -15/21553097536. shtml,2009 - 05 -15.
[2]高传勇,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