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民收入来源与结构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请联系更改 时间:2014-06-01

 【关键词】结构,分析,来源,收入,农民,山西省,

  从收入水平上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要高出很多,而且从表2当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两者差距从1978年的199.79元逐渐扩大到2008年的9021.9元;从2000年之后的年增长率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都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这表明山西省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整体较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是比较重要的一项任务。

  3.省内不同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加大。表3给出了2000—2008年的部分年份,山西省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比状况。从上表可以看出,2000年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吕梁市1149元和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太原市2643元相比,两者相差2.30倍;2004年吕梁市与太原市相差2.19倍;到了2005年,收入最低的忻州市为1925元,与太原市的人均纯收入4402元相差2.28倍,到2008年两市差距达到2.25倍。以上数据说明了山西省各地市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基本变化不大,地区间差异较大的现状仍然没有从根本得到改善。

  4.农民收入来源出现多样化。长期以来,家庭经营收入中的农业收入一直是山西省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前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单一渠道,发展为目前的来自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二、三产业的收入、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尤其是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和家庭经营收入共同构成目前山西省农民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农民收入来源总体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二、山西省农民收入来源及结构特征

  1.按农民纯收入来源划分。山西省农民纯收入可分为四个部分: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1)从山西省农民纯收入来源看,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总体水平有所下降。改革开放后,山西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加,由1978年的14.79元增加到2009年的1986.4元,增长了134.30倍。家庭经营收入在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从2000年到2005年一直保持在55%以上,2006年至2007年为51%左右,2008年为48%。到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1919.76元,比上年减少66.62元,下降3.35%。

  (2)工资性收入呈不断增长的趋势。1978年以来,工资性收入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和家庭经营纯收入一起构成山西省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者总和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1978年为91%,2000—2004年基本上都在96%左右,2007年和2008年也都在90%以上,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而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一些变化,从2000年的38%上升到2008年的42%,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789.9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6.38元,增长4.46%;家庭经营收入则由2000年的58%下降到2008年的48%。可见,工资性收入在山西省农民家庭纯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3)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略有增长。长期以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山西省农民纯收入当中所占比重较低,基本上都在3%~4%左右,2007年为7.6%,2008年达到9.7%,波动不大,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因此,这两项收入一直是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形式。而近年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9年全省农民财产性收入为人均205.12元,比上年增加52.06元,增长34.02%,是2008年153.1元的1.34倍;转移性收入为人均329.29元,增加85.04元,增长34.82%,是2008年244.3元的1.35倍。

  2.按纯收入性质划分。按照纯收入性质可以划分为生产性纯收入和非生产性纯收入两大类。根据表5可以看出,我省农民收入中生产性纯收入所占比重非常大。而生产性纯收入又可以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又可以分为第一产业收入(农业收入、林业收入、牧业收入和渔业收入)、第二产业收入(工业收入和建筑业收入)和第三产业收入(运输业收入、商业和饮食业收入、服务业收入以及其他收入)。下面主要分析家庭经营收入中包括的三种产业收入及结构变化。

  从绝对值上看,第一产业在山西省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的比重最大,2008年为74.6%;其次是第三产业,占到22.9%;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小,约占2.5%。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山西省农民第一产业的收入为1371.34元,同比下降7.47%,而在第一产业收入中,农业收入下降3.68%,牧业收入下降29.76%。第二产业收入为38.94元,下降20.7%;第三产业收入为509.48元,增长11.94%。

 

从增长速度上看,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了第一、二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而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正在逐步下降。

  三、影响山西农民收入结构的主要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山西省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但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家庭经营纯收入仍然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所占比重还较小,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山西省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农民收入结构。首先,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气候恶劣,干旱缺水加上旱灾频发,因此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改善,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收入一直占80%以上。其次,畜牧业收入占15%左右,林业收入和渔业收入比重非常小。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结构单一,这和山西的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

  许多农村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各地财政对农业设施建设的投入有限,基础设施维修率低,新建基础设施速度缓慢。干旱缺水已成为山西农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民生产积极性较小。近年来,虽然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价格上升,但由于主要粮油产品和主要畜禽产品生产价格走低或较大幅度下降,而2008年山西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上涨了18.7%。来自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农业生产资料中,价格涨幅突出的有:化学肥料价格上涨31.7%、农业生产服务价格上涨22.7%、农用机油价格上涨14.7%、农用种子价格上涨13.5%、饲料价格上涨9.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民种植生产成本加大,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剪刀差,制约了山西省农民的收入增长,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