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民收入来源与结构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请联系更改 时间:2014-06-01

  3.影响财产性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

  (1)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房屋这项不动产收入为例,由于太原是省会城市,相比较其它地区有着一定的地理优势,加上近几年太原市商品房价格不断攀升,使得太原市周边的城中村发展非常迅速,如北张村、亲贤村等等。村民每月只靠出租房屋的收入就非常可观,很多在城中村当中修建的所谓小产权的住宅楼房也都销售一空,村民的财产性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相比之下,山西省一些较偏僻的农村,很多房屋由于无人居住而被荒置,根本不可能出租或者出售,农民此项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比城市周边的农村居民要少很多。

  (2)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落后,投资渠道单一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投资的愿望。另外,农民缺乏投资理财方面的技术和能力,使得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相比城镇居民要低很多。

  4.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较大。山西省农民转移性收入在国家和政府政策的倾斜下有了小幅提高,由2005年人均86.5元增加到2008年的244.26元,但是和城镇居民的差距仍然较大,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3654.11元。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使城乡居民因工作性质不同而获得的收入来源不同。在转移性收入当中,城镇居民的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占很大比重,2008年为2966.83元,占到转移性收入的81%以上,而这部分收入农民无法获得。城镇居民享受的失业保险、住房补贴、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

  5.农村科技教育水平落后,农民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山西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当中,明显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所占比重也较小,这与山西省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有一定关系。2008年,山西省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所占比重为42.94%,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8.8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2.3%。农村科技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全省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使得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从事于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即使有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的也都是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在二、三产业的收入不高。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性建议

  针对于山西省农民收入来源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笔者提出一些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性建议。

  1.继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面对山西的自然条件,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山西发展农业的基础条件是比较差的,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面积的80%,旱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70%。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农业,山西省各级政府必须把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改善水利设施放在重要位置上,并将其作为系统工程长抓不懈,以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条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还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2.保持生产资料价格稳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面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山西省要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支撑,在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同时,关键是要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在农业生产成本构成中,农业生产资料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就会加大农民的生产成本,影响到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为此,应当调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努力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3.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与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小城镇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是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农村经济发展必然使得金融体制不断完善,拓宽农民的投资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农民的投资愿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4.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贡献份额的逐步加大,一方面表明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说明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长潜力巨大。今后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如粮食补贴额度的进一步增加和范围的扩大,新农合制度的稳步推行、报销医疗费用的增加,以及土地征用补偿资金、扶贫款、救济款、抚恤金等各种政策性补贴的逐步落实到位,农民转移性收入将继续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向,在农民收入的增长中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提高山西省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与受教育水平有关,对广大农民而言,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技能,就会改变其就业结构和收入状况,使得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更加合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提高山西省农村教育水平的具体措施有:(1)山西省贫困地区较多,要进一步加大对落后和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投资;(2)在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的前提下,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的水平和质量;(3)要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教育体系,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加大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本文为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构建和谐山西进程中的居民收入问题研究》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山西统计年鉴—2009》

  2.山西统计调查信息网

  3.杨灿明,郭慧芳.从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看农民增收

  4.杜爽.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5.张保华.促进山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研究.经济问题,2005(5)

  6.王留香,牛翠芳.浅析山西农民增收的现状及对策.决策参考,2008(22)

  7.王宇雄,关于增加山西农民收入的思考.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

  8.刘兆征.山西农民财产性收入问题研究.经济纵横,2009(4)

  9.孙建文.山西农民收入结构分析.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 山西太原 030012;山西省交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双池信用社 山西吕梁 03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