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城市管理创新的动因与模式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伟 时间:2014-06-01

  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

  信息化城市管理也可以称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或数字化城市管理,是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创建新的城市管理体制,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事件管理法”等新方法而形成的城市管理运行新架构。

  信息化城市管理的设计思想是把城市管理问题划分为部件和事件,把管理范围划分成以万米网格为基准的最小管理单位,将所有的城市管理部件精确定位在网格内的坐标点上。同时,通过建立独立的城市管理监督队伍,明确城市管理问题的处置流程,完善城市管理各部门分工协作的运作机制,建立起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派遣、处理、反馈、评价的动态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实质是对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一场革命,是现代城市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对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对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城市管理流程的再造和对城市管理手段的更新。

  (一)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就是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路,以大约一万平方米面积为基本单位,将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网格实施全时段巡逻监控,发现城市管理问题,立刻进行上报的方法。科学划分管理区域是创建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

  (二)城市部件管理法。

  城市部件是城市最微小的细胞单元,主要指城市市政管理的各项设施,主要包括道路、桥梁、立杆、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门牌、广告牌匾等有形物体。精确掌握管理的每一个对象、内容、状态、位置、数量和属性,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根本要求。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城市管理内容具体化、数字化,实现城市部件精确定位、定量和高效管理。

  (三)信息采集器—“城管通”。

  “城管通”是利用移动无线通信网络进行数据采集的终端设备。城管监督员在管理单元网格内发现问题时,应用城管通即时采集与传送问题信息,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管理的信息传送滞后和工作被动等问题,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精确定位和快速处理,提高城市管理问题的处置速率和处置水平。

  (四)城市管理体制“双轴化”。

  信息化城市管理按照管理职责与监督职责分离的原则,组建了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形成了全新的“两轴”管理体制。在“两轴”的新体制下,“裁判员”和“运动员”分开,从而使监督和评价更加科学有效。监督中心由城管监督员在分管的万米单元网格中进行不间断巡视,减少专业管理部门的巡视任务。专业管理部门除适当安排一定力量进行正常检查巡视外,主要力量都集中在问题处置环节,使处置力量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城管监督员上报信息做到了精确定位,使专业管理部门处置问题实现了“精确打击”,从而使效率大幅度提高。

  (五)城市管理流程再造。

  在信息化条件下,传统的纷繁、无序的城市管理工作流程可以转变为简洁、有序的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流程,具体包括七个环节,即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结果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形成了闭合式的现代化城市管理运行机制。

  新的管理流程克服了原有流程没有监督考评以及速度缓慢的弊端,实现了信息的实时采集与传递,彻底解决了信息获取滞后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信息衰减。另外,市民群众反映城市管理问题也有了“直通车”。当群众发现问题后,可以直接找到城市管理监督员,将信息迅速发送到监督中心,再通过指挥中心派遣到专业部门,问题就能得到迅速解决,提高办事效率。

  (六)构建监督评价体系。

  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个方面。外部评价是由公众、社会媒体和上级政府的评价构成。内部评价是指城市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的评价信息,它是为了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发挥其管理城市的应有功能而进行的。

  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之间的一致性越强,则评价就越合理。通过科学设计评价指标和利用信息化系统自动生成的方式得出评价结果,彻底解决了传统评价方式中的人为因素,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陈平。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M].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2.钱健,谭伟贤。数字城市建设[M].

  科学出版社,20073.李立明,张骥。网格化城市管理应急与非应急统一模式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7(1)4.张勇进。基于网格空间的城市管理创新[J].行政论坛,2008(3)5.叶裕民。中国城市管理创新的一种尝试[J].中国软科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