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个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
构建社区建设与社会领导体系
随着大量社会人、社会事务、社会组织的涌现,出现了一个不同于原有“单位制”的“社会空间”——社区。社区已成为人们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成为执政党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巩固基层政权的崭新阵地。然而以往“条强块弱”的传统,使得街道和居民区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在人员配备上,都相对较弱,难以应对社区管理和建设。对此,在社区建设中,亟须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培育大批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保证有人办事、有地方办事、有经费办事,形成社区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在社区管理中,街道一级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为主、社会协同、各方参与的共治体制,居委会一级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居民自治体制。在社会工作的领导体制上,由最初的条块协调联动、联席会议等松散的领导体制,发展为建立全面覆盖的从上到下的社会工作党委。
构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
党领导社会体制的建立,不仅体现在各级领导机构的建立上,而且更体现在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上。传统基层党建的特征,一是“条强块弱”,二是缺乏社会功能,三是缺乏社会化的活动载体与方式。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构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
在组织设置上,基层党组织要从封闭的、纵向为主的单位建党模式,转向开放的、纵横交错的网络化建党模式。社会人、社会组织的剧增以及社会领域独立性的凸显,使得党组织原有的依托场所逐渐弱化,而新的场所,如商厦、楼宇、市场、居民小区等不断涌现。党组织只能依托新的场所,采用挂靠建、联合建、派驻建等多种形式,构建纵横交错的社会化、网络化的大党建格局。这是党建工作融入社会、扎根社会的组织保障。
在功能作用上,基层党组织要从依赖行政手段包揽一切、决定一切,转向依靠协调和服务的手段整合社会、引领社会。执政党的具体功能,应随任务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组织既不能包揽社会事物,又必须引领社会发展,这种引领作用,只能通过协调服务的方式,整合各类资源,通过带领示范的方式,吸引群众、凝聚群众。
在载体与方式上,党组织要从体制内转向体制外,从依赖权力手段转向非权力手段,从单一转向多样。基层党建工作,面对的是辖区内所有人员,这就需要整合辖区内行政、居民区、驻区单位等多种资源,实行多方联动,达到共建、共享、共赢。各地创建的“综合服务站”、“温馨家园”等,便是整合政府、群团、党组织资源的新载体与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