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01
关键词:国际化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时期的许多学者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在此不一一例举。本文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国家的发展在立存高远的同时,又必须有合适的起点与切入点。因此,在不同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国际政治背景的前提下,大学也必须因循着相同的使命,确立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目标,这种目标的时代差异累积的结果是实现共同的使命。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大学所应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充分整合的、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具备较强能力的人才,但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远离现实的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应具备融入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但同时也蕴积着相当的潜力,可以厚积薄发,即所谓“学理”与“术用”兼具者。为此,我们应当面向未来,领悟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已任。
因而,本着培养国际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首先要找好自己的定位,思考并初步确定要培养的学生是什么样的?把目标设定好,才能以终为始,找到最优达到目标的方案。本文所说国际化人才是指在未来可以参与国际工商企业运作的人才,其典型特点是:站在全球化的视角进行思考,哪怕仅仅是一个小企业的小问题,比如采购一种原材料;随时可能与全球各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比如世界范围内询价;随时灵活地根据局势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策略。总之,仿佛全球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而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其中的一员。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目前就不是这样做的,只是说明我们需要更好地梳理思路,做出策略规划,有步骤地调整教学计划,从而把最重要的观念、知识与技能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二、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原则
1.意识观念与知识技能并重
传统的大学教育更多地在传授知识,而世界在变化中存在,往往大学毕业了,四年前学的东西已经旧貌新颜,甚至在同一学期一门课还没有上完,教材的内容已经被刷新。基于这种历史时期的特定现实,让学生有正确的意识观念、快速获取知识并消化应用的能力比单纯地记忆就显得重要了,因而现在的人才教育要使意识观念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的传授并重。
2.思维模式塑造重在应变力
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不同,掌握一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在当今国际化竞争的格局中难以敌千军,因而培养灵活的应变能力更是教育的焦点。比如思维在二极间的跳跃,包括宏观与微观、结构化与零散化、全局观与局部观、发展观与静止观等。这不仅仅要求课程的设置要相得益彰,更要求教学方法得当。好比林语堂先生谈到他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经历,本来相同的一门课,但二位先生的论点截然相反,但校长却要求同时开课,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去辩证地评判与吸收。
3.更民族的才是更国际的
国际化不是全盘向别人学习,那样会永远落后于人,学习的目的在于超越,学生应有更强的本民族理论研究功底,才能在国际化的平台中展现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复旦大学的东方管理哲学研究、老子庄子孔子学说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与人文思想的内涵,更是国际管理理论家与实践家所共同关注的,尤其在管理思想变迁的时代,东方思想更彰显出其博大深厚的历史魅力。
4.整合教育
传统的教学比较单一,而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学更应在同一个教学单元中,将不同的内容、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立体整合,以提高教育的效率。比如同样是外语教学,教学的内容可以辅以国际商务文化,教学方法可以重在培养沟通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角色扮演法及情境模拟法等。
三、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
1.教学内容的国际化
教学内容的国际化从二个方面来看,一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内容,二是专业课程所需要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博而专,以求触类旁通,共同形成人才所需要的素质结构。
(1)素质教育。我们都很了解,国际化大企业在招聘大学生的时候,看重的并不是具体的专业成绩,更看重的是其基本素质,这不单是因为目前学校教育的专业与社会所需求的岗位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更多的岗位工作技能需要到岗后训练,更在于世界变化越来越缺乏可预测性,因而素质才是应变最好的武器。具体来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素质教育应强化的是: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如中国经典文化概述、中国经典管理思想要览等;②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如国际商务文化、跨文化沟通技能等;③创造性思维技能训练。如创造性战略思维能力、问题的创新解决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