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管理中运用小学管理中运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6-01
一、小学管理中运用“人本理论”的必要性
(一)人本理论基本内容
人本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后期发展,发展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人本理论认为: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一切管理均应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是完成管理任务的根本,即“以人为本”。概言之,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人的问题始终是管理的根本问题。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要强调以人为本,显示人的自觉价值。那种把人视为机器的附属物的强制性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特别是高科技生产管理的需要而必将逐渐被淘汰。
2、管理者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任何管理活动的全部要素和整体过程都需要人去掌握和推动,没有人在整体上对其他管理对象的合理使用,就不可能实现管理目标。
3、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能动性发挥程度与管理的效应成正比,人的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高,管理的效应就越大;人的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低,管理的效应就越差。对人的管理,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管理目标。
4、管理必须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必须按人的行为规律(即行为科学)进行管理。要以人为管理工作的根本,使全体人员明确整体目标、自己的责任、工作的意义和相互的关系等,从而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最终促使组织总体任务的高效率、高质量完成。
(二)小学管理中运用“人本理论”的必要性
1、提高小学管理水平的必要。小学管理,就其管理对象(人、财、物)和管理目标(教书育人)而言,并非象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低于大学和中学层次的“小学”层次管理。甚至从某种角度而言一一诸如小学生较之大中学生要缺乏理性和自觉性;小学的教职员工较之大中学的教职员工其素质一般也低一个层次,因此小学管理其难度更大,因而就更需要科学的管理理论作为做好管理工作的指导,人本理论虽是发源、发展于西方国家,但由于其具有科学理论的普遍适应性特征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共性,对改进和提高我国小学管理的水平,同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尤其考虑到小学的教职员工较之大中学校的教职员工来说,还有一个较显著的特点,即是女性教职员工多。一般而言,从表面上看,女性教职员工比较听话,容易管理。其实并非如此,实际情况是:女性教职工整体而言比较敏感乃至多疑,即常言所说的“心眼小,疑心重”,且女性教职工较之男性教职工更争强好胜,更具自尊心,更想自我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管理如果仅采取简单、生硬、甚至粗暴的“硬”办法,肯定难以奏效,甚至会激化矛盾,适得其反,而采用人本理论的方法进行“软”管理,即主要是通过让被管理者在满足展现“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欲望的同时,于不露管理的“痕迹”中,去达成管理者目标任务的实现,这才是寓管于不管,寓治于不治的最好管理方法。近几年来,我校的管理工作之所以能保持在全市乃至全省的领先地位,获得省文明卫生先进单位、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省绿色学校、国家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等荣誉,究其原因,是同我们在管理工作中较多较好地运用了人本理论作指导分不开的。
2、是提高小学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必要。众所周知,小学的教学环境及条件较之大中学要差,小学教职工的工资待遇较之大中学要低,而小学教职工担负的工作较之大中学还要琐碎、繁重。在这些客观不利的条件下,要把小学各方面工作做好,达到党和人民期望的要求,就必须在人的主观方面多下功夫,讲究管理艺术,靠卓有成效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去弥补小学物质条件方面的不足。一般而言,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往往注重“物质出精神”,所谓“嘴巴说起泡,不如一张大钞票”,还有更多的人强调“管理出效益”,所谓“严字当头,效益就在其中”。当然我们承认这些说法,确有其一定的适应性或正确性,但若把它们当成普遍性,尤其是绝对性的“管理教条”,那就肯定错了。实践中我们常可以发现,有的单位“物质”(工资或奖金)发了不少,但人的“精神”(工作积极性)未必就增长了多少,甚至由于盲目攀比,反而人的积极性还下降了;相反,我们也常可看到“精神转化成了物质”,如“铁人精神”打出了石油,“雷锋精神”孕育出了千千万万个活雷锋。即使是“管理出效益”也只是相对的,因为管理并非万能,管理也有死角或盲区。如果什么事情都离不开管理,什么时候都要管理,那么承担管理的管理者就一定会“累死”。更何况实际工作中有许许多多的“事项”,是无法都用管理“条文”去明确规定的,这也就是说,许许多多的“事项”是在管理的“辖区”之外的,因而管理的“失灵”区域就必须靠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弥补或取代。人本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而且更是追求精神满足和自身成就实现的“社会人”,光靠以强制服从为特征的“x理论”去管人,往往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性”的日益觉醒,管理者若侧重于用“理解人,关心人,鼓舞人”的“y理论”去管理,则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收到管理即是协调一群人去达成“组织目标”的本来效果。笔者认为“人本理论”是有事实依据的。如我校刚创办时条件十分简陋艰苦,但由于学校领导充分尊重、依靠教职工,想方设法充分发挥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教职工在学校的本职岗位上感到“有想头,有奔头”,因而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很强。学校的许多工作并非一定要靠领导去“推”才“动”,而是人人找事故,个个为学校分忧,学校领导的管理工作真正感到了“无为而治”,学校的各项荣誉也一个接一个的获得。由此,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的“硬件建设”也随之大为改观,成为了全市乃至全省小学中环境设施条件最好的学校。实践证明人本理论的运用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小学管理上台阶,学校各项工作出成效的得力工具和有效武器,确有必要在学校管理中强化运用之。
二、小学管理中运用“人本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人本理论的有效性使不少小学校长乐于接受,并在管理工作中实施运用。但总体来看,目前,接受和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发展不平衡,主要还存在有如下问题:
(一)重物不重人
有的校长认为学校要办出名气和上档次,只有靠充裕的物质条件才能搞出“名堂”来,因而过分地追求硬件建设,过多强调客观条件,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搞硬件,而忽视对“人”这个软件的培养和开发。结果“硬件”是出来了,但“软件”不配套,“硬件”的效率就大打折扣,甚至成了一堆“摆设”,学校不但没有成名上档次,反而负债累累,形象受损,若不堪言。
(二)靠权力不靠人
目前,很多小学都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为特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校长拥有了比较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集决策、指挥、人事、财经等诸权力于一身。为此有的校长借此机会权力独揽,权力滥用,搞官僚作风,忽视提高管理科学水平,忽视做教职工的思想工作,结果干群关系恶化,办学效益降低。
(三)见钱不见人
目前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少学校的管理者特别注重发挥金钱的作用,他们采用以奖代管,以罚代管,对工作做得好的教职工进行重奖,对工作中出现失误者则进行重罚。但金钱不是万能的,这种管理方法对某些人或某个时候可能行之有效,但对相当一部分人或大多数时候却行不通,甚至有的教职工还对此产生逆反心理。
(四)靠制度不靠人。
有的学校目前还是坚持按“x”理论的管理观念来对待教师,总是想方设法把制度订得细、订得多、管得严、卡得死,使教师的自主性少之又少,而不考虑多给下属一些主动权,使他们发挥积极性,得以显示自己的才干。结果是把时间空间管死了,把教职工的积极性管掉了。这种做法实际上只能适得其反,制度再细,总有漏洞,人的主动性越少,管理效果就越差。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据调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薄弱。目前有不少的学校校长由于过分忙于一般性的事务,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不够,因此,在学校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只能是凭个人经验管理。
2、认识误区。由于某些校长缺乏系统理论学习,因此对管理中很多问题的看法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譬如前面所说的有的校长目前仍然坚持用“x”理论的思想观念来看待教职工,认为管理越严越好。
3、制度不全。我们反对过分强调用制度管理人,并不是不要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规范学校管理,必须的制度是不可少的。但遗憾的是,我们有的学校,管人的制度很俱全,但如何去调动教职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制度却少而又少,如教职工如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制度,多数学校就没有,即使有,也没有真正落实。
4、机制欠活。机制是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制约及由此产生的功能。小学的管理要效果好,必须要靠管理内部各方面的有机配合,相互支持,如学校党政工青妇组织的共同协调配合。但现在不少学校是行政领导说了算,其他好比是“配像”。而行政领导往往重视行政命令,人格示范少,党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难以充分展开和发挥。结果必然是x理论行为(强制)多,y理论行为(激励)少。
上一篇:试论小学管理的无为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