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管理对口生培养模式创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4-01-05

  摘要:旅游管理对口生具有特殊的生源渠道,与普招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特殊的培养要求。传统高校本科教育模式的滞后性则直接导致旅游管理对口生尴尬的生存发展环境。应在更新办学理念、营造专业氛围、创办“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实验区”等方面加强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创新。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对口生;能力本位教育;专业思维

  根据河南省《关于普通高校对口招生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实施办法》解释,旅游管理对口生是指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从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成人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以“对口招生”方式招收的应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这部分学生以“对口招生”方式接受高等教育,则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因此,如何开创出科学合理的对口生培养模式,则是旅游管理本科对口生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竞争能力,优化学校教育竞争环境的重要保证。

  一、旅游管理对口生特征分析

  (一)对口生生源不一,素质有别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对口生源类型较复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职高毕业生等。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相比,职业中学和技校毕业生虽然专业技能素质较好,但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他们大多数是在没有任何专业和职业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接受旅游高等教育的。面对这样一群生源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采取单纯的传统普通本科教育方式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

  (二)学习动机与心理特征

  首先,在学习动机上,对口生虽然是本科生群体的一部分,但与普通招生有差异。具体体现为: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对口生倾向于一般性的“好背,好记”和“考试过关”,而很少考虑知识的储备性,不求甚解、知识融合应用能力差,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其次,对口生具有不同于普招生的心理特点。具体体现为:(1)自豪感与自卑感并存。对口本科生由于避开了“万人过独木桥”的普招路线,普遍有一种心理自豪感。但与基础宽厚、知识面广的普招生相比,却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使他们处于进退两难,焦虑不安的境地。(2)强烈进取心与自身素质较差相冲突。由于原有基础薄弱,对口生普遍知识面窄,基础较差,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心理压力过大。(3)心理成熟较早,依赖性强。对口生曲折的求学经历使他们比普招生的心理成熟较早,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进人大学后,存在独立完成作业、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不适应,在遇到陌生而复杂问题和情境时,依赖心理表现突出 [1]。

  (三)对口生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旅游管理对口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旅游教育培养的只会操作的人才,其培养目标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级性。旅游管理本科对口生的培养除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技能外,还要掌握行业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旅游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旅游职业教育。(2)职业性。旅游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应当以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接受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对口生要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3)技能性。旅游对口生毕业后,首先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与操作能力。这必须通过一定的专门训练来完成。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旅游管理高等教育鲜明的特色。(4)基层性。由于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毕业去向绝大部分是到企业,具有很强的基层性。旅游高等教育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其生命力所在。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