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应月芳 时间:2014-01-05
  2.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一是要将课程的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将最新的科学知识引入课程,经过时间的考验,作为成熟的科学知识后,再为课程所选择。凡是存在争议的思想与观点、不成熟的理论等,都不能引入到课程中。二是要对各门课程进行最佳组合与系统优化。专业课程中,先开什么课程、后开什么课程,都要符合教育发展与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当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安排,基本都是一年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二年级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到了三、四年级再学习基本操作,呈现出由深入浅的状态,这并不符合本科教学的客观规律,对此一定要进行改革,也就是在一年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二年级学习基本操作并进行实践,三、四年级则要结合实践学习专业理论,并开展管理培训,还要在相应阶段颁发行业证书形式。如此,由浅入深、从实践到理论,不但可以防止学习理论过程中的大而空,又能防止学生越学越没兴趣现象的出现。当然,在课程设置中还要注意到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学科动向。因为专业在不断发展变化,部分课程可能会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而一些未设置课程也有可能成为该专业课程,这就要求及时对课程设置做出恰当调整,从而使整体课程体系保持合理化、科学化。
  3.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要倡导实践教学。为此,要专门设置实践实训环节的课程板块,不仅要强调专业培养,更要注重素质的培养,以拓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旅游行业十分看中从业者的经验,要求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因此旅游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校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旅游管理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之中,要协调好专业课与实习实训课之间的关系,将实践教学环节真正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加强实践调查与增加模拟教学等途径,有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比如在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客房管理、导游学、中国旅游地理等课程中,均应将实践学时安排在课程的总课时当中,而且实践时间应当占该课程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要通过多种渠道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并将学生的实习时间进行累积,计入学分,从而使大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能对旅游行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理论学习的针对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旅游人才,就应当坚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大胆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与新思路。当然,本文所述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方法的实际可操作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但是衷心希望以上建议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陈国生,罗文.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及模式构建特点[J].咸宁学院学报,2003,(2).
  [2]齐炜. 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 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