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由景区到旅游经济特区:武当山管理体制的嬗变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1-05
论文摘要:武当山突破常规,初步探索实践出了国内独一无二的“旅游经济特区模式”,即实施“主权不变、治权独立、事权下放”管理体制,按照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方向和旅游发展规律特事特办,用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这样一个强力组织统领整个区域的所有事务,实现保护与开发、管理与效益、山上与山下等多方面的统一协调,并通过构建党政合一、精简高效的内部行政权力格局,放权弃利,实现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首创精神和重要的借鉴价值。
武当山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致力于管理体制的探索,迄今已历经7次大的变革。目前率先实践出了国内独一无二的“旅游经济特区模式”,即实施“主权不变、治权独立、事权下放”管理体制,按照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方向和旅游发展规律特事特办,用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这样一个强力组织统领整个区域的所有事务,实现保护与开发、管理与效益、山上与山下等多方面的统一协调,通过构建党政合一、精简高效的内部行政权力格局,放权弃利,实现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由于该模式顺应了道教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思想,破解了传统景区发展管理模式的制约性瓶颈因素,被称作为“武当之道”,目前已得到旅游界的普遍认可。
一、几度分合:局镇合一管理体制的曲折走向
武当山风景区开发建设始于1980年。1980年7月成立“武当山风景区筹备处”,省委、省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武当山风景区建设领导小组”;1982年4月成立“武当山风景管理处”,1984年12月“武当山风景管理处”和“武当山镇”合并为“武当山管理局(镇)”,实行局镇合一管理体制。1986年12月,武当山管理局更名为“武当山风景管理局”,为县级机构,隶属原郧阳地委、行署领导;1987年4月,局、镇分设,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仍为正县级机构,由“丹江口市代管”;1993年12月,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与武当山镇又一次合并,成立“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镇)”,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体制,由丹江口市代管。
由上可知,武当山管理体制的变迁是多种力量长期发展和博弈的一个过程,当武当山因旅游而成为一项重要财源时,行政建制便成为有关政府争夺武当山管辖权的通道,这种争夺既是变革的焦点,又是变革的阻力。
二、有名无实:旅游经济特区新体制引发的成长阵痛
武当山保护与旅游经营均需要恰当的行政建制来支持。1997年7月,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镇)与省级武当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合并成为湖北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即:湖北省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湖北省武当山风景管理局、湖北省武当山旅游局仍为正县级机构,由丹江口市代管。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世界级风景名胜区却按乡、镇级政府职能模式和工作方式管理的局面。“管景区的管不了景点,管建设的管不了规划,管山的管不了林,管庙的管不了人”,这曾是武当山管理面对的尴尬和困境。也就是说,本次体制改革,表面上扩大了武当山的管理权限,但由于没有理顺与丹江口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景区发展仍然困难重重,旅游经济特区不但有名无实,条条块块的部门制约以及由此产生的行政摩擦时有发生,“特区不特、封闭不封,上下左右走不通”,造成丹江口市与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之间的芥蒂和隔阂。
三、凤凰涅 :特区体制在烈火中新生
2003年1月,武当山遇真宫荷叶殿在一场大火中化成了一片废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武当山的发展问题开始摆上省委、省政府日程。当年6月17日,省委、省政府在武当山召开建设发展现场办公会,决定在武当山设立真正意义的旅游经济特区,实施“主权不变、治权独立、事权下放”管理体制。
省政府层面还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每年现场办公,具体研究解决武当山建设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在资金、政策、行政审批上给予支持和指导。到2009年9月,已经召开了七次现场会议,住建厅为省政府武当山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单位,省直部门领导及十堰市、丹江口市相关领导都要参会讨论。上述决策,使武当山实现了从山区小镇到旅游经济特区的历史性跨越。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场大火烧出了一个新体制,武当山在这场大火中如凤凰涅 一样浴火重生。
四、特区之特:旅游经济特区内涵解读
武当山特区“特”在何处?笔者将其概括为:旅游经济为本,制度创新为根。
第一,武当山特区是旅游区域
它发轫于武当山风景区,目前主要包含五大板块:一是山上旅游核心区,二是太极湖养生度假旅游区,三是武当镇老城区,四是武当山新城区,五是特区范围内的村落地区。上述区域直接构成或服务于特区的旅游属性。武当山特区虽然冠以“旅游经济”的名号,但更偏向于政治体制的演进,在经济层面上的特殊性措施并不是很强,没有税收、规划、建设、信贷、融资等方面的国家政策支撑。
上一篇:体验营销导入旅游业的必然性分析
下一篇:浅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