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教育的剖析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延东 时间:2014-01-05

  导游应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积极向海外旅游者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新时期文化,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导游辞创作要突破就景点讲景点的模式,增大专题的文化内涵,应该以景点为依托,突出介绍中国文化专题内容,从服务型、技能型向文化型、学者型导游转化。
  3.游客的需求
  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商品的文化附加值比重不断增大。世界旅游业正逐步转向以文化与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文化旅游。出门旅游成为恢复精力、缓解疲劳、感受历史、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休闲方式。外国旅游者对中国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风光普遍感兴趣,对品尝精美可口的食物兴趣亦很浓厚,然而对娱乐活动、冬季运动、廉价的度假普遍兴趣不大。旅游消费本质上是文化消费,旅游业的文化特性不仅仅体现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一隅,也渗透在旅游业各个部门的运行之中。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景点的利用,应逐步加强文化开发工作,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景点建设的文化品位。
  旅游是一个以获取新的感受和心理快感为宗旨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生活的反映,中国谚语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提,说明中国人早就知晓旅游的文化内涵。虽然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各不一样,或游览名胜古迹,或欣赏自然山水风光,或了解异地风光人情和历史文化,或探亲访友,或追古怀旧,但均为寻求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新感受,扩大视野,提高文化素质与修养,体现出强烈的文化需求。随着社会高度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
  
  二、历史文化教育现状
  
  中国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旅游业的持续高速发展要依赖于旅游教育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的旅游教学、研究和出版,最显底气不足的正是文化。随着中国和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有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教学实践的积累,原教材已经难以适应需要了。高等旅游教育教材建设滞后,旅游课程设置都是应用性的,文化类的课程设置偏少,且多局限于介绍性层面,如中国园林欣赏、中国山水文学欣赏。我国高校的旅游专业在专业结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旅游形势的发展要求旅游教育从理论上跟踪、总结旅游业的成就得失,并及时反映到教学理论中来。旅游业是应用型专业,只有紧贴旅游行业的实际,才有生命力。在学生主要从事旅游经济与管理课程学习的情况下,应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宗旨,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稳定性与适应性结合。
  
  三、对策

     1.课程设置
  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往往脱胎于英语、历史、经济管理等专业,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有母专业的深深烙印,侧重于旅游英语、旅游史、旅行社管理等方面,没有开设必需的历史文化课程。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系统学习仅限于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时复习资料包含的一小部分中国历史常识,这一部分内容简单浅显,大多是中学阶段学习过的内容。部分高校即使开设了历史文化课程,但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历史文化课应在一年级时作为基础课开设,学时以一学期为宜。
  2.教材编写
  职业教育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与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性,决定了它经常不同程度地处于与现实需要脱节或滞后的状态。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教材编写中经常出现闭门造车,为编教材而编教材的现象,加之教材编写者知识上的缺陷和对旅游业实际掌握得不够,在内容取舍上或顾此失彼,有失完整,或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浩繁,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要点,在教材编写中,应从旅游文化的视角,结合旅游业发展实际,对历史文化学科框架和内容进行梳理,没有这种梳理,就会出现教师难于抓住重点,学生不得要领。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