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高职教育衔接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邓卓鹏 陈芳 时间:2014-01-05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既要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院校必须研究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职课程更好地衔接。具体来讲,主要体系在2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应将中高职的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都应服从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体培养目标。要认真界定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实施方案,删除重复陈旧的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的市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加强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电子商务等等相关课程以及会展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方面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阶段,建议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模块课程”。以供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以便使学习内容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过渡和接轨。 
  (四)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教育需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文化课、技能课的学分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这样便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五)学生管理方面 
  从中职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来看, 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要求不严、疏于管理造成的。究其原因, 中职从领导到教师大多认为:中职生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严格管理, 狠抓教学质量,有些中职学校还认为自己只是“3+2”的中转站, 最终学生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要解决此问题, 关键是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形成的不良习惯, 会直接影响高职阶段的学习,影响学生就业, 反过来影响中职的招生。中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坚持职业定向、能力本位的同时, 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教学, 提升人文精神。 
  四、结语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专业劳动人才,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另一部分要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为此,中职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敏,孙斐.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策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7)3。 
  [2]付传思.中、高职衔接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 
  [3]方艳.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内客与途径分析,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3)。 
  [4]苏志刚,陈蓉,任君庆.中高职衔接的理论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