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毅 时间:2014-01-05
   1.专业必修课。顺序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安全与急救》、《领队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计调实务》、《旅游文化》、《旅游英语》、《现场导游》、《接待实务》、《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14门课程。 
   2.专业任选课程。顺序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会展概论》、《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旅游美学》、《旅游公共关系》6门课程。 
   3.实践课程及交付成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高职高专层次专业教学应开设大量的实践课程。在职业背景下,实现前述21个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年以认知实习为主的体验教学。训练包括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旅游市场调研、客户档案管理、客户迎送服务、景点讲解等11个一类能力项。通过对旅游企业实地调研,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等的感性认识,促成第一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年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双轨教学。一部分学生进入旅游教研基地,在接待、外联、计调、导游等岗位熟悉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实现签订旅游合同、旅游市场开发、客户开发与维护、旅游线路设计、成本核算等五项第二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年学生带课题进入企业实习,课题设计全部与第三类能力训练相关,包括旅游风险规避、旅游接待管理、旅游产品销售、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导游培训等五项,实现了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SOLO法在课程优化设计中的实施难度 
   (一)应用知识教学尚存差距 
   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任务是双重的。第一必须掌握一些认知范畴的知识,如概念、基本技能、事实资料等;第二必须掌握、应用前述认知知识的方法,从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按以上课程体系完成教学任务的08级毕业生进行回访,发现第二部分的能力未能更好的发挥,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找出答案。 
   (二)课程开发是团队工作 
   对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可观察教学成果等事项的信度严重影响课程整体设计的水平,参与人员需要精通学科知识并对课程广泛涉猎,需要一支至少是由任课教师、课程理论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队伍来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结束语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虽然存在瑕疵,仍不影响其优秀教学成果的显现。我们形成了基于SOLO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并将其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优化设计中,实施此方案的08级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后续研究我们将深入更多的专业领域,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的精准定位。 
   
  参考文献: 
  [1]李俊,鞠燕梅.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J].文教资料,2008(6):242. 
  [2]刘志坚,周冬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01-202. 
  [3]徐国琴,章福彬.高职高专学上的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47-4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