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定位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娜 时间:2014-01-05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优势也可能不止是一点、两点,紧紧抓住旅游行业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和本校旅游管理专业优势(包括潜在优势)的交汇点这就是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最佳定位。只有找到既适合自己又不被别的学校所替代的定位,专业的发展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检验定位是否准确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专业能不能吸引学生,有没有充足的生源,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受社会欢迎。
  3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的基本思路
  3.1 办学目标上培养面向基层技术应用型人才
  公办高校的投入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因而,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科学研究、仪器设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公办高校的总体办学定位通常是具有科技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培养社会中、高层科研、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公办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有其自身特点,与其他专业相比,该专业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当前,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眼高手低,耐不住寂寞,思想波动比较大,有拈轻怕重的现象。即使公司给的待遇不低,并且进行岗位培训,但结果离开的人还是不在少数。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不能照搬公办高校的模式特征,与公办高校办学定位趋同。而应当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实事求是,定位实际,体现特色,使学校具有长远发展的能力。从实际而言,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目在办学目标上应以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求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功底,又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在就业上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实际,从而成为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2 办学层次上以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以“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为其培养目标,重心应着眼于理论的运用,提高学生由基础理论向应用转化的综合素质,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而不是偏重于理论的探讨和学术素养的培养形成,也不是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预备队。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社会直接需要的旅游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应着眼于为旅游产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办学层次上以主要履行教学职能、以本科教育为主。在专业建设上应注意拓展专业方向,突出行业特色,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其职业适应性和专业特长。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办学层次上定位为本科教育为主,原因在于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当前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学历低下的严重隐患。从整个行业看,大专以上文凭人员较少。上海市旅委2002年对饭店、旅行社、景点景区等主要旅游部门的调查显示,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平均不足20%,目前登记在册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仅18人,占总数的0.17%;大学本科533人,占5.32%;大专1452人,占14.5%;高中(含中专)4944人,占49.4%;初中及以下共3055人,占30.2%。
  3.3 人才培养类型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民办高校是市场的产儿,受市场影响巨大,它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办学方式等方面拥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决权,市场是它们的指向标。民办高校应该注重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与市场共进退。所谓结合市场,并不仅指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还要研究未来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特别是本地区对旅游行业提出的发展规划及建设进度,了解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与趋势以及目前和未来的若干年内的人才需求,从中挖掘人才需求的信息,使专业设置与行业结构的发展速度始终保持一致。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