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前店后校”人才培养模式下,辅导员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作用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高宏,范春 时间:2014-01-05
      国务院41号文件,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求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旅游业的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要保障这一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 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高级专门人才。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国内旅游人才缺乏,尤其是优秀人才和高级人才缺乏,旅游发展创新型人才更是严重缺乏。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无对接,且严重脱节。因此,旅游高等教育需要改革创新,探索新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前店后校”培养模式
  我院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与重庆中国旅行社集团合作建立了中国旅行社门市部,依托校内建立了酒店实习实训基地,依托重庆旅游商会、希尔顿大酒店等平台,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野外实习基地,分别对应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三个专业方向;最终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和“一二年级打基础,三年级分方向,四年级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整体格局,建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 ‘前店后校’”旅游管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前店后校’的创新培养途径,并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深度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加大力度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突破常规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师资、实践基地、教材、教学文件等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办学实力,使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学专、学精、学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规格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适应性强,知识面宽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受旅游业欢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前店后校”模式下,辅导员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作用
  1、传统旅游管理实习管理中的一些弊端和误区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时间短,缺乏系统规划,课程设置不科学,不能适应旅游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传统实习模式下,旅游企业、高校与学生对实习各有所求,实习目标不一致,缺乏共同利益面或者在认知上存在着偏差,使得实习工作开展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三者之间不断的博弈。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面,对外界不了解,比较理想化,学生想在轻松、“体面”的岗位实习,对现实中的工作认识不足,学生想多学点管理知识,获得更多经验和技能,在多个岗位熟悉工作,适应不同企业环境,在实习中学生还想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然而部分企业接收实习生之后,则更多的是把学生看成是“新兵蛋子”、廉价劳动力,将之派往比较辛苦的部门或岗位,要求学生来了,“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轻易离开;企业一般都希望实习生尽快成为一个做实务的“熟练工”;企业从经营的角度还想降低酬劳,有的企业不发实习补助,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还要实习者缴纳相应实习费用。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实习指导,为他们吸引高层次的实习单位或较好的实习岗位,但学校由于人力、财力限制,无力完全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在实习指导上力不从心。而高校扩招、师资紧张、实习单位分散,使得实习管理形同虚设。实习单位希望学校提供德才兼备、理论与操作功底扎实的实习生,并提供相应的实习经费,但许多高校尚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因此,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自的利益对于旅游管理实习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2、“前店后校”新模式下,辅导员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作用
  在“前店后校”新模式下,不同的年级和阶段,均有相应的实习安排,提高层次阶段采用了三天校内课堂理论学习和两天实习基地实习的“3+2实践教学模式”,在发展层次采用了“60天集中实习模式”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实习模式”。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高校中对学生最熟悉和了解的人,在实习这一重要环节和阶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沟通和调节作用,使之成为学校与实习点的桥梁,这对实习工作的开展应该是大有裨益。
  (1)辅导员帮助学生予以职业规划,端正其就业观和择业观
  辅导员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教师,对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人生发展等负有指导职责。同时,作为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中,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前店后校”模式下,学生能尽早的了解行业的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对于实习工作的开展也是意义重大的。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