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4-01-05
关键词:旅游 人才培养模式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设计组合,寻求一个较理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于1979年,以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大学本科旅游专业教育则起步于1980年,以杭州大学招收全国首届旅游专业本科学生为标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教育的发展走过了一条由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道路。截至2007年底,中国大陆共有1641所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专业。其中,高等院校770所,100多所高等院校可以自主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等职业学校871所,现有在校学生约79万人。不同层次的旅游院校为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和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然而,旅游界有关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批评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旅游人才培养仍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动手能力差、结构不理想、急需人才缺乏、人才外流严重等突出问题。据有关统计,旅游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到旅游行业的还不到总人数的50%,而两年后能继续在旅游行业的本科生也只有40%左右,也就是约有80%的旅游专业大学毕业后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旅游专业毕业生“非本行业就业”、“学非所用”的就业倾向,对学生来说,是对大学学习几年积累的旅游专业优势的一种浪费;对高校来说,是旅游教育资源的一种损耗;对旅游企业来说,会提高其专业培训成本;对社会来说,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旅游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在国外,随着旅游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相关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角度出发,探求并总结了国际著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比如在瑞士,1893年创立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旅馆业管理人才的学校。它独特的教学模式驰誉世界,成为国际公认的“洛桑模式”,强调:人才培养关注行业特点和要求构建专业理论与应用理论、教育理论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和产教结合的办学理念与教学宗旨。因此,借鉴国外模式,分析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寻其影响因素,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有效地扭转这一局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从突出办学特色、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育、培养职业精神四个方面提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和建议。
(一)适应市场需求,突出办学特色
特色是旅游院校的生命。本来,每一个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都可以而且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突出办学特色,而许多学校正是分别依托于如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外国语、农学、林学等不同的专业背景来办学,由于惯性思维的作用,人们多不愿意积极创新,大家几乎都生搬硬套旅游管理专业统一的人才模式,丧失了自己特有的学科背景特色。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应该根据学校特点、生源特点、地域特点,安排自身的特色课程,突出对学生特殊技能的培养。特别是针对社会紧缺岗位设置的特色课程,可以锻炼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在就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课程设置上应重视专业理论、应用理论与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落实,应根据学生能力培养规律和实际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设置理论主干课和实践主干课。
(二)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绝大部分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扩招的最好选择,在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上基本按照大致一样的模式开展培养和教学活动,无论是列入国家重点的985院校、211院校,还是省级重点院校、一般院校,都没有从塑造特色品牌出发,都在按照大致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课程设置安排开展教学活动,各个高校很少按照市场的需求,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对自身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一味追求教学规模,存在牧羊式教育的倾向。
下一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