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区位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翔 时间:2014-01-05

    3区位分析

3.1乡村旅游的区位类型基于吸引物的定义,北京市乡村旅游游客的目的主次顺序是:吃农家饭(23.2%)、欣赏风景(22.8%)、农产品采摘(14.9%)、欣赏乡村(10.7%)和住农家屋(10.3%)(王兵等,2006)。这种乡村旅游是以城市居民个人短时间的消费为主要特征,可称为“城郊型乡村旅游”。陶玉霞(2009)认为,乡村旅游需要提高到生态旅游层次,以资源开发为导向,这种乡村旅游可称为“原野型乡村旅游”,旅游只是区域内的次要活动。即城郊型乡村旅游是指以中心城镇居民为客源,利用城郊便利交通和较低的地租条件开展的短程旅游;原野型乡村旅游是指以独特事物吸引游客,受区域内游客接待能力的限制,专程旅游成本较高。安宁河谷内密布铁路、国道、高速公路,城镇集中,乡村旅游的区位条件接近前者。

    3.2方格状区域格局难以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由于四川民族地区山河相间,交通网呈格状,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缺少与成都农家乐、北京民俗村相似的城郊区位,即短程交通、低价的本地食品和充足的劳动力,该地区难以形成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此外,四川盆地边缘的龙门山、峨眉山等2000~30001TI的中山与松潘一木里线山地景观相似,分散了深入民族地区的盆地内游客;虽然象~t)rl石椅羌寨、峨边月儿坪彝族新村距离成都平原城市在60km以内,但其接待能力不强。

    杜能环是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区域内农业收益最大的一种布局方式,即肥力均匀的平原,自城市而外为自由农业带一林业带一轮作带一放牧区及高质易运品一荒野,其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依次递减。尽管各带均有收益,但距离中心城市越远,则交通成本越高。微观上,农户接待城市游客更容易发生的区位是在劳动力较多、土地相对丰富的林业带和轮作带,而牧区和荒原由于缺乏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接待能力较差。土地贫瘠、人口稀疏、交通密度低使该地区乡村旅游的供应总量少,旅游成本高,容易被盆地内低成本农家乐分流或替代。借用屏障(、Barrier)与廊道(Corridor)两种性质不同的单元来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进行宏观分析,其空间单元格局如图1所示。屏障1、2、3、4、5的高峰分别是雀儿山、雪宝顶、格聂、大风顶、贡嘎山,多有终年积雪,容易形成单独的景区或自然保护区,脱离农户管理。廊道1、2、3、4是阿坝高原、甘孜高原、安宁河谷、岷江河谷。除安宁河谷有较多本地城镇人口外,其他地区只在重要交通线路上才有成都客源,如成都游客经京昆高速公路过屏障4进人廊道4的安宁河谷,或经省道213由廊道3进入廊道1的若尔盖草原。广泛分散的农(牧)户不能为稀缺线路提供大量的农业剩余,因此,四川民族地区更适合低成本农家乐的经营方式。3.3农牧交错的区位条件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受降水条件限制,古代小麦就成为游牧民族抢夺农耕民族的过冬食品。这条农牧界线在北方大致沿400mm等降水量线分布。在甘肃以南,受横断山区海拔高度的影响,气温降低,耕种受限,农牧界线与春小麦、冬小麦的分布界线近似。从全国来看,农牧界线大致沿燕山一六盘山一云岭一线,四川民族地区主要位于燕山一六盘山一云岭线西南段以西,农牧交错带约占四川民族地区面积的47%,适宜农、牧、旅兼营。此外,深处内陆的农牧交错区位条件避免了城市化,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同时农牧混合经营使得农户收入相对稳定,保证了该地区农户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

    川甘青交界是不同尺度的农业气候响应敏感区(一年一熟与高寒无农业交界、农牧业过渡、北亚热带敏感区),单一的农业经营不适合气候敏感区(张丕远,1996)。该地区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等藏族传统饮食特色均需要种植业支持。而实际上,从东北延伸至西南的春小麦区(也适宜青稞生长)为乡村旅游升级提供富余的物资保证。在这条线上,理县米亚罗镇八角碉村就将村寨、草原风情、农耕文化同时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理县桃坪羌寨2002年凭借其独特的民族农耕文化成为AAA级旅游景区。此外,甘孜州、阿坝州的高原纯牧区可以开发民族金属饰品、印刷品、唐卡等易运旅游商品,以供应游客。4两种乡村旅游类型的升级发展不同乡村旅游类型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李德明和程久苗(2005)认为,政府主导模式能广泛适应乡村旅游,“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适合观光农业或农事旅游,“旅一工—农一贸”联动模式适合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这些模式主要适合客源市场比较成熟的城郊地区。

    由于一些大城市周围远郊的大田作物和林带景观较靠近城市中心,其乡村生态环境不能成为稀缺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因此对于城郊型乡村旅游,应适当增加供给档次,依托旅游线路和廊道,重点发展松潘一木里线以东的农林地区;对于原野型乡村旅游,应当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空问组合,保持其乡土,重点提高屏障2、3、4、5处的乡民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并在屏障1处修建度假村。两种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主要措施见表2。5建议以政府主导的模式在道路建设、住房改善、环境保护上见效明显,这为四川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方格状区域格局的存在以及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景点的季节性限制,四川民族地区升级发展对旅游线路开发、交通网、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等有更高要求。与阳朔、迪庆仁安藏村相比,四川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应建立在农牧交错的区位上,才更能保持乡村性和可持续性。从旅游资源的开发来看,在松潘一木里线以东,应发展替代旅游以减少环境压力,以西则应兼顾农牧环境的客观性和传统社会的乡土性认识,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和草原旅游线路的开发,将高寒麦类食品和民族聚落作为深度开发的关键,重点发展原野型乡村旅游,避免数量扩张的片面性,丰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农业、农村特点,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参考文献:

艾南山.2007.藏彝走廊的地理——环境谈[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15—16.AiN S.2007.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Geography ofTi—betan—YiCorridor[Jj.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2):l5—16.蔡军,阮娟,陈其兵.2010.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J].四川I农业大学学报,28(3):319—323.CaiJ,RuanJ,ChenQB.2010.Ruralecotourismplanning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consturction after eatrhquake inSichuan——Citingtheeeotourism planningofPenghuaVi-llageinZundaoTownofMianzhuCityasacaselJ].JournalofSichu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8(3):319—323.游业升级更新[J1.中国集体经济,(16):159—160.Huang W B,Xu X,Zhang Z L.2011.Upgrading the urraltouirsm industry ofSichuan underthe backrgound ofba-lancingurbanandurraldevelopment[Jj.ChinaCollectiveEconomy,(16):159—160.李德明,程久苗.2005.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分析[J1.人文地理,20(3):84—87.LiD M,ChengJM.2005.Aninvestigation intothepatternsand strategies of mutu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urraltourismandeconomy[J].HumanGeography,20(3):84—87.李左人.2006.四川I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3):48—52.LiZ R.2006.Investig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ofculturaltouirsm inminorityregioninSiehuanlJJ.JournalofPartyCollegeofSichuanProvinceCommitteeofCCP,(3):48—52.陶玉霞.2009.乡村旅游的概念体系构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3):119—123.Tao Y X.2009.On construction the conceptsystem of ruraltourismlJj.JounralofJiangxiAgir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8(3):119—123.王兵,罗振鹏,郝四平.2006.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1(10):63—69.W angB,LuoZ P,HaoSP.2006.A studyon the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 inBeijinglJj.Tourism Tribune,21(1O):63—69.夏爱萍,马朝洪.2011.对四JII乡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的探讨[J].四川I林业科技,32(3):94—96.Xia A P,MaC H.2011.Discussion on theimprovementofvi—llageeco—tourisminSichuan[J].JournalofSichuanForestryScienceandTechnology,32(3):94—96.张丕远.1996.中国历史气候变化[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ZhangPY.1996.HistoircalClimateChangeinChinalMj.Jinan:ShandongScience&TechnologyPress.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