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发展梯田旅游的思考
二、突出不同区域梯田景观特色。
塑造鲜明旅游形象,精心打造+大梯田景观旅游线建设。一是上寨村石坎梯田,这是建国初期在劳模周治貌的带领下,庄浪东部土石山区梯田的杰作,它开创了庄浪梯田化建设的先河,集中体现了庄浪人民改造山河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二是大庄梯田化第一村,这曾是当地村社干部群众历时3O多年,晓行夜宿,靠人背畜驮,肩挑车推,削山填沟,造地修田,把一个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破山沟,改造成了春如层层绿带、夏滚道道麦浪、秋收色彩烂漫、冬天如冰清玉砌的童话世界,四季各有神韵的梯田化第一村,是庄浪梯田化建设的一面旗帜,凝结着庄浪梯田建设的全部内涵。j三是堡子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功迈出了庄浪水土保持由单一的梯田建设向流域综合治理的新跨越,创造的“梁峁沙棘戴帽、山弯梯田缠腰,地埂牧草锁边,沟台果树围裙,沟底坝库穿靴”的治理模式,极具创新魅力,成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典范,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四是陈山沟“四好”梯田,即“田块结构好、埂坎利用好、水沙调控好、道路网络好”,把梯田的蓄水、保土、拦泥、增产和增收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是全县梯田建设的样板工程。五是烽台梁万亩梯田,层层梯田从山顶一直缠绕延伸到深深的河谷,绵延数百里,气势壮观,与水洛河遥相呼应,在夕阳的映照下,极目远眺,如神龙卧涧。六是榆林沟“四化”流域,建成的15座连环坝系,掩映于层层梯田之间,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形成的“山地梯田化、流域生态化、沟道坝系化、农业产业化”的生态景观,成为游客垂钓、休闲、避暑、度假的好地方,被水利部列为坝系建设和开发利用的亮点工程。七是青龙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蜿蜒曲折,形如青龙摆尾,流域内从梁峁到沟道合理配置了各种水保措施,建成了拦蓄、调控、利用为一体的流域防治体系,初步形成了“梯田+科技+产业+基地”的小流域开发模式,是新时期庄浪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又一典范。八是高邵坪高效农业观光园区,这里群众科学种田素质高,技术成熟,全部进行果菜立体间作,管理标准规范,效益好田园风光旖旎,特色明显,具有阳春鲜花飘香,盛夏瓜菜遍地,金秋硕果累累的迷人景象。九是精心打造赵墩沟梯田综合生态园区,规划建成梯田农艺园、水保科技园、游客采摘园、坝库生态园、多种养殖园、农家乐民俗园、水面垂钓园、休闲娱乐园,为游客提供一处个性化、体验式、体闲性为主的一区八园的梯田综合旅游景区。十是二郎山城郊型梯田生态公园,是庄浪县顺应时代发展,为改善县城生态面貌、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新建的一处让市民集体闲、观光、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型公园。在突出以上十处不同地域特色、景区景点建设的同时,加快完善梯田旅游观光带的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并要不断加强乡村旅游地的农民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县、乡、村各级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挖掘乡土民俗风情,搜集整理民间文化艺术,编排游客喜闻乐见的地方文艺节目,规范有庄浪特色的农家小吃,开发庄浪纸织画、麦秆画、根雕、荷包、刺绣、剪纸等手工工艺产品,积极创建“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梯田旅游品牌,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乐在农家、消费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切实增加旅游收入,以此带动庄浪梯田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三、新建庄浪梯田博物馆和梯田文化广场。以此为依托,把庄浪精神打造成享誉全国的梯田庄浪名牌。庄浪县已建成的梯田纪念馆,由于受当时资金和条件的限制,规模小,陈列展示内容少,只是单一浓缩还原了庄浪人民当时与恶劣自然环境相抗争的梯田建设的部分场景,没有全面反映庄浪梯田建设的各个层面,不同时期发生的许多感人、动人的故事,也没有全方位展现出来,—些特大战场建设的宏大场面,特别是梯田与农耕文化深层内涵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因此,新建一座国家级的梯田庄浪博物馆和梯田文化广场,全面提升展馆品位和广场文化档次,使之成为功能齐全、景观宏伟,展示梯田风貌的庄浪县城标志性建筑物,全方位反映梯田庄浪的建设及发展历程,既能为发展梯田旅游增添亮点,又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庄浪儿女,更具开拓性地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四、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增强庄浪梯田知名度。以提升庄浪梯田知名度为目标,整合庄浪各类旅游资源,提炼形象鲜明的主题口号,设计特色突出的宣传标语,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种商贸、旅游推介活动,使之融入西安、兰州、银川丝绸之路大旅游文化圈。充分利用中央广电等强势新闻媒体,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借鉴国内一些知名地方宣传自己地方文化特色的办法,提升宣传品位,聘请知名文学艺术家,把庄浪县近半个世纪的梯田建设历程,庄浪精神及其文化内涵,编撰成报告文学,拍摄成戏曲等影视作品进行广泛宣传,形成轰动效应。着力把庄浪梯田知名度推向全国,引向世界,努力提高庄浪在海内外客源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扩大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