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184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方法。 方法 对当阳市中6年来子宫腺肌病1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原因与妊娠、刮宫及分娩有密切关系,并与体内性激素水平失衡有关。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必要时行磁共振(MRI)、血清CA125水平测定等综合判断。治疗视患者症状、年龄和生育要求而定,可行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 结论 子宫腺肌病常合并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给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MRI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子宫腺肌病的最佳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年轻、有生育要求,近绝经期或保守性手术治疗后症状复发者可行药物治疗,但停药后易复发。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病因;诊断;磁共振;治疗
子宫腺肌病为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周围平滑肌呈不同程度增生的一种良性病变,是一种发生在子宫肌壁内的特殊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往曾称为内在性内异症。近年来,子宫腺肌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因其易误诊为子宫肌瘤,且常合并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使其在诊断及治疗上有一定困难。本文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当阳市中医院收治的18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4例患者,年龄32~54岁,其中<40岁22例(占11.96%),40~50岁117例(占63.59%),>50岁45例(占24.45%)。有生育史175例(占95.11%),其中166例生产1~3胎,128例做过1~9次人工流产手术。>3次孕产史147例(占79.89),有不孕史9例(占4.89%)。
1.2 临床表现 184例患者中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者156例(占84.78%),进行性痛经109例(占59.24%),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子宫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
1.3 辅助检查
1.3.1 超声检查 184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包括经腹部、经阴道黑白超及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其中129例(占70.11%)子宫呈球形均匀增大;101例(占54.89%)子宫后壁显著增厚;41例(占22.28%)子宫切面有不均质强回声,边界模糊不清无包膜。
1.3.2 磁共振(MRI) 本组患者中有36例行MRI检查,受检患者均发现子宫腺肌病病灶本身的MRI信号低于周围正常肌肉组织,但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子宫结合带增宽。
1.3.3 血清学诊断 本病的血清学诊断指标主要是血清CA125水平测定。184例患者中有89例行CA125测定,其中68例(占76.40%)明显升高。
1.4 治疗方法
1.4.1 手术治疗 包括子宫切除术和病灶切除术。本组患者手术治疗155例(占84.24%),术中发现49例合并子宫肌瘤,34例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行子宫切除术95例,子宫切除+卵巢巧克力囊肿切除34例,病灶切除19例,病灶切除同时行双侧子宫动脉结扎7例。所有手术病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1.4.2 药物治疗 本组患者行药物治疗29例(占15.76%),其中使用孕三烯酮12例,每周2次,每次2.5 mg,6个月为1个疗程。使用米非司酮17例,于月经第一天开始口服,每天12.5 mg,连续3个月。
2 结果
治疗后随访6个月~5年,184例患者中行子宫切除患者129例临床症状消失,盆腔内未发现其他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病灶切除患者26例术后复发3例。药物治疗患者29例服药期间有27例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但有21例在停药后3个月~3年内复发,3例妊娠。
3 讨论
3.1 病因 子宫腺肌病多见于已婚已产妇女,本组有生育史175例(占95.11%),>3次孕产史147例(占79.89%),故多次妊娠和分娩时子宫壁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导致子宫腺肌病的主要原因[1]。因刮宫术、分娩及刮宫产等可造成子宫肌层薄弱,出现基底部内膜内陷。另外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妇女,本组>40岁162例(占88.04%),在此年龄段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甚至萎缩老化,卵巢排卵稀少,直至停止,故此时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而孕激素相对较低,导致卵巢功能失调,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时,不但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并向子宫肌层内扩散进而诱发子宫腺肌病。
3.2 诊断 根据异位病灶在子宫肌层内分布和浸润的范围不同,将子宫腺肌病分为弥散型和局灶型。子宫腺肌病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病理诊断[2]。临床上根据进行性痛经、月经过多和子宫不规则增大等典型表现,结合超声检查,诊断不困难。但有些患者症状不典型,尤其是合并有子宫肌瘤的患者,极易误诊为子宫肌瘤。本组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55例患者中术前误诊为子宫肌瘤78例,误诊率达50.32%。因本病与子宫肌瘤的方法尤其是保守治疗方法不尽相同,故在治疗前明确诊断是必要的。对诊断不甚明确的患者可行磁共振(MRI)及血清学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MRI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子宫腺肌病最可靠的非创伤性方法,能准确定位子宫腺肌病的类型及病变范围[3],但因其价格昂贵,在基层尚未推广,故仅在依靠其他非创伤性诊断方法仍不能明确诊断,而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时才使用。血清学诊断主要是CA125水平测定。报道,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5阳性率达80%,而子宫肌瘤患者的血清CA125阳性率仅为20%[4]。本组患者中有89例行血清CA125水平测定,其中68例(占76.40%)升高,与文献报道相符。
3.3 治疗 视患者症状、病灶的部位、范围及年龄和生育要求而定。
3.3.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根治性手术即为子宫切除术,保守手术包括腺肌病病灶(腺肌瘤)切除术、子宫内膜及肌层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肌层电凝术等[5]。因受条件所限,我院仅采用子宫切除及病灶切除术。如子宫腺肌病患者无生育要求,且病变广泛,症状严重者,行子宫切除术。子宫切除可通过阴道、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完成。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可全面了解盆腔情况,而且对同时存在的盆腔内异症和附件病变都能同时处理,微创,患者恢复快,但要求有熟练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子宫腺肌病患者往往盆腔黏连重,所以我们多采用开腹手术,以保证手术的安全。如在术前行超声检查或MRI检查已明确子宫腺肌病的类型为局灶型,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可行子宫病灶切除术,但术后有复发可能。本组患者中行病灶切除术26例,4例于术后5个月~3年复发。但病灶切除同时行双侧子宫动脉结扎7例未发现复发,因该术种病例较少,有待于临床上进一步观察、推广。
3.3.2 药物治疗 子宫腺肌病患者年轻有生育要求,近绝经期或保守性手术治疗后复发者,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本组患者行药物治疗29例,治疗前均行MRI检查及血清CA125测定,明确子宫腺肌病的类型及病变范围,排除子宫肌瘤,我们主要使用孕三烯酮及米非司酮口服,使用后能明显缓解月经增多及痛经症状,但停经后很快复发,且服药期间必须注意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近年来血管性介入治疗已应用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并取得很好的疗效,但要寻求适应基层医院医疗条件,更大限度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法还需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探索。
【文献】
1 乐杰.妇产,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1.
2 周应芳,白文佩.子宫腺肌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2):142-143.
3 陈春林,徐燕.子宫腺肌病的诊疗策略.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1):6-8.
4 周应芳,吴兆青,李辉,等. CA125测定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31:590-593.
5 冷金花,郎景和.子宫腺肌病的手术治疗.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