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采样部位、放置时间和温度对PT、APTT测定结果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力芬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通过中心静脉或动脉留置管采血检测PT、APTT的可行性,并分析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PT、APTT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同时对60名ICU病人的肘静脉、中心静脉留置管和动脉留置管抽取抗凝血标本测定PT、APTT;把24名术前检查的病人抗凝血标本分成两份,分别放置室温和4℃,测即时、1、2、3、4h时PT、APTT值,比较不同部位、时间和温度对结果的差异。结果 经中心静脉留置管、动脉留置管所取血标本与肘静脉血标本APTT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1、-3.17,P均<0.05),而PT测定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19、0.36,P均>0.05)。室温或4℃放置4h内各时间点PT和APTT测定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室温保存1~4hPT测定值与即刻PT测定值比较,t分别=-1.83、-2.04、2.02、1.45,P均>0.05; 4℃保存1~4h PT测定值与即刻PT测定值比较,t分别=-1.58、-1.39、-1.75、-1.68,P均>0.05;室温保存1~4hAPPT测定值与即刻APPT测定值比较,t分别=1.95、1.33、-0.74、-1.71, P均>0.05;4℃保存1~4h APPT测定值与即刻APPT测定值比较,t分别=1.26、0.64、-1.25、-2.03,P均>0.05)。结论 本次研究不支持从留置管抽血检测APTT;室温4h内PT和APTT结果基本稳定,PT和APTT的测定应在抽血后4h内完成。

【关键词】  APTT; PT; 动/静脉留置管; 影响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blood collection via infusion conduit, sample storage temperature and time on 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an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Methods  Blood samples of 60 patients from elbow superficial vein, artery and central vein with deep vein detained trocar and artery conduit  were drawn to measure PT and APTT. Blood samples from 24 pre-operation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Every sample was separated into two, one stored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another at 4℃. PT and APTT we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T results from detained trocar were compatible to superficial vein(t =-0.19,0.36,P>0.05), but APTT results from detained trocar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2.81,-3.17,P <0.05).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mong the different time point at room temperature or 4℃(at room temperature:1~4 hrs PT & APPT compared to 0 hr,t=-1.83,-2.04,2.02,1.45,1.95,1.33,-0.74,-1.71, all P>0.05 ; at 4℃,t=-1.58,-1.39,-1.75, -1.68,1.26,0.64,-1.25, -2.03,all P>0.05.).Conclusions   The study does not support taking blood from artery /vein detained trocar to measure APTT.  PT and APTT results are stable in 4 hours after blood collection and should be measured in this time limit.

    Key words   APTT; PT; artery /vein detained trocar; influence factor

    止血与血栓实验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措施,其内容包括标本的采取保存、试剂的应用、仪器的校正与监控和实验技术等4个方面[1]。护士抽血成为一种趋向,因而准确的标本采集、保存成为护理工作的课题之一。动、静脉留置管的应用减轻了病人反复多次穿刺的痛苦,减少医务人员的重复劳动,有医务人员尝试由动脉留置管或中心静脉留置管直接抽取标本代替肘静脉检测PT、APTT,但报道的结果不尽一致[2,3]。本次研究从标本采样部位、放置时间和温度对PT、APTT测定结果的影响这几方面来分析如何更好地进行PT、APTT标本的采集、保存,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2月至2005年8月间同时使用中心静脉留置管和动脉留置管的ICU病房患者6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16~81岁,平均(2.25 ±7.21)岁。每位患者同时留取三份标本:肘静脉血、动脉留置管弃血10ml后取的血、中心静脉留置管停止输液5min后,弃血5ml后从其管端取的血。24名术前检查的病人,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21~50岁,平均(30.54±5.32)岁,均为肘静脉采血。所有标本采集都用真空采血技术采血。

    1.2 方法 选用全自动血凝仪(由法国 DIAGNOSTICA STAGO生产,型号STA COMPACT)

    、STAGO公司配套原装试剂、一次性采血针、凝血专用管(BD公司CTAD管)、留置管。质控品使用原装定值血浆干粉(由法国 DIAGNOSTICA STAGO生产,批号CONTROL  N&P)。具体方法如下:ICU病房患者的样本留取后即刻送检验科,以3 000转离心10min,测PT、APTT;术前检查的病人抗凝血标本分成两份后再离心,分别放置室温和4℃,检测即时、1、2、3、4h 的PT、APTT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肘静脉、中心静脉留置管、动脉留置管血样的PT、APTT测定值比较见表1

     由表1 可知,与肘静脉组相比,中心静脉留置管、动脉留置管血样的APTT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09,-3.17,P均<0.05);但两者PT测定值与肘静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19、0.36,P均>0.05)。

    2.2 肘静脉血放置不同温度及时间后PT、APTT测定值见表2

     由表2可知,室温或4℃放置4h内各时间点PT和APTT测定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室温保存1~4hPT测定值与即刻PT测定值比较,t分别=-1.83、-2.04、2.02、1.45,P均>0.05; 4℃保存1~4h PT测定值与即刻PT测定值比较,t分别=-1.58、-1.39、-1.75、-1.68,P均>0.05;室温保存1~4hAPPT测定值与即刻APPT测定值比较,t分别=1.95、1.33、-0.74、-1.71, P均>0.05;4℃保存1~4h APPT测定值与即刻APPT测定值比较,t分别=1.26、0.64、-1.25、-2.03,P均>0.05)。

    3 讨论

     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常用筛选试验及使用抗凝药物的监测试验。APTT是检测内源性系统较为敏感、简便和常用的筛选试验。准确的PT、APTT结果是凝血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为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抗凝监测、预后判断提供了快速准确的实验数据。为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提出了PT、APTT测定标准化,其标准包括:标本采集、样本的保存、试剂的标准、报告方法等各方面[1]。其中标本采集、样本的保存不局限于检验科,与护理工作也密切相关,可以说如果标本采集、样本的保存运输不能很好的解决,后续实验将毫无意义。

     留置管技术由于能减轻患者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等优点,在护理工作中已被广泛应用。也有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留置套管代替静脉穿刺采取血标本。本次研究比较了动脉留置管、静脉留置管和肘静脉血样的PT、APTT测定值,虽然三个不同部位血样的PT测定值一致,但动脉留置管、静脉留置管大于肘静脉的AP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动脉留置管、静脉留置管采血不适合用于APTT的检测。原因可能与留置管内肝素残留有关。肝素可加速抗凝血酶-Ⅲ对凝血蛋白酶的灭活作用,在肝素的存在下,抗凝血酶-Ⅲ通过其反应位与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位之间形成1:1克分子结合的复合物, 从而抑制凝血酶、因子Ⅸa、Ⅹa、Ⅺa,以及其他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4]。留置管常规用10~100 U·ml-1·d-1肝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3~5ml进行封管,动脉留置管弃血10ml后或中心静脉留置管停止输液5min,弃血5ml后从其管端取血不足以消除肝素的影响。由于APTT主要用于监测内源性凝血因子,主要包括因子I、Ⅱ、V、Ⅷ 、Ⅸ 、X、Ⅺ 、Ⅻ,而PT监测外源性凝血因子,主要包括因子I、Ⅱ、V、Ⅶ 、X,所以残留肝素对PT结果的影响大于APTT。也许增加弃血量能改善APTT结果,但弃血量过大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护理工作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多数将住院患者的各项血液检查标本的采集时间在6∶00~6∶30一次性由夜班护士完成,而检验科正式开始检测时间通常为8∶00以后,由于标本量大,有可能会到9∶00、 10∶00甚至更晚。丛玉隆等[5]提出:凝血常规检验要求自采血到测定在2h内完成。国内其他学者也得出了类似结果[4]。如果按照这一规定,这些标本都成为不合格标本,这也加大了检验科和护理部的矛盾。本次研究对24例标本进行的时间和温度对PT及APTT测定值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放置室温4℃ 4h内PT和APTT基本稳定(P均>0.05)。考虑到实际操作过程中把血浆分离后单独存放比较费时,也为了更真实地模拟抽血后到被测定时的状态,在本次研究中血浆一直在真空管内,每次测完后加盖以隔绝外界空气。与国内其他学者结果(2h内)不同[4,5]主要原因与采样技术和样本放置材料的改进有关,本次研究用了美国BD公司的凝血专用管--CTAD管,是经硅化的塑料管,并能防止肝素的失活,另外真空采血保证了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隔绝与空气接触,这些都是凝血检验的影响因素。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将影响护理部和检验科的合作,标本前处理的很多工作都涉及到护理部,护理部和检验科加强学习与沟通使大家对检验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并规范标本的采集及送检时间的控制这样才能从各方面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1 朱忠勇.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标准化[J].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8, 21(5):308-312.

2 周木英, 陈进文, 陈幻, 等. 经深静脉输液导管采血对部分血液检验结果影响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3) 199-202.

3 宋丽娟. 深静脉输液时采血作血液成分及生化指标检测可 行性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2):92-93.

4 银广悦, 汪阳林, 张继领, 等. 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凝血 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结果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 14(19):2510-2511.

5 丛玉隆, 张明朋, 任珍群. 血液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 重要因素- 标本的采取及控制[J].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8, 21(1):54-55.

6 Rodgers RP, Levin J. Acritical reappraisal of the bleeding time semin[J]. Thromb Hemt, 1990, 1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