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敷脐疗法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手术后 敷脐疗法 胃肠功能 研究进展
剖腹术后,特别是消化道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动力障碍。而胃肠功能恢复是腹部手术后特别是消化道手术后的一个重要环节,胃肠功能恢复的情况,直接影响到腹部手术的效果;如不能顺利恢复,可成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0DS)的始发或始动器官 [1]。故尽早恢复胃肠功能对术后患者的恢复和并发症的预防十分重要,是围手术期处理中的重要环节。
围手术期应用中药多途径给药处理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收到了一定的疗效 [2,3]。近年来,有关中药敷脐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作用研究颇多,特别是胃肠道手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敷脐疗法的机制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1 敷脐疗法的机制研究
1.1 敷脐疗法的解剖学基础 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的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作用最弱;而且脐下脂肪组织缺如,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脐部皮肤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分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另外,脐部是一凹陷隐窝,乃天然药穴,最适宜置药,药物敷贴后形成闭合状态,可较长时间存放,这些均有利于药物穿透皮肤弥散,从而被人体吸收。
1.2 敷脐疗法的作用途径发挥 于华 [4]等认为,敷脐可以通过经络的感应传导、神经体液的调节和全息胚脐的泛作用三条途径发挥治疗作用,药物敷脐疗法除上述途径外,还可通过药物的透皮吸收这一主要途径而发挥治疗作用。由于敷脐时发挥作用的途径多,发挥作用的各个途径之间可产生相互激发、迭加的效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1.3 敷脐疗法的给药优势 田明 [5]等研究了敷脐给药方法的优势,认为敷脐疗法可延长半衰期较短药物的治疗效果,具有能长期维持稳定的给药速率等特点,可以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不经过口服,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环境对药效的干扰和作用;减少给药次数,对不适宜口服给药的患者也可方便地通过敷脐给药;能提高用药的安全性,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可随时中断治疗,避免了口服或注射给药的危险。
2 敷脐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2.1 单味中药敷脐 田素芳 [6]应用单药吴茱萸敷脐防治妇产科术后胃肠功能失调,以吴茱萸研粗末加白酒调成糊,敷于神阙穴(脐部),每12小时换药1次。以有肠鸣音出现并肛门排气为胃肠功能恢复的指标,共观察21例,结果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妇产科术后常规治疗者。张恽 [7]等应用单味大黄粉敷脐治疗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抑制的患者60例,于术后4小时应用大黄粉敷脐,再用红外热灯照射30min,持续贴敷, 1天1次,至肛门排气。结果治疗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大黄粉敷脐对术后胃肠功能抑制有明显的疗效。
2.2 中药复合方剂敷脐 宋春辉 [8]等把肉桂、丁香、枳实、高良姜、莪术、苏合香等中药研末,取适量黄酒调成糊状,应用于腹部手术患者,同时给予术后常规抗炎、止痛、止血、支持及对症治疗等,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不但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经中药敷脐治疗后患者免疫抑制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何秀云 [9]以苍术、厚朴、枳实等中药研末敷于脐部(神阙穴),与肌注溴化新斯的明治疗相对照,观察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对照组总有效率86.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马朝群等 [10]观察加味暖脐散敷脐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治疗组术后常规用药,于12小时后给予加味暖脐散敷脐,以3cm×3cm无过敏胶布敷贴固定,每天更换1次,连用3天。对照组术后常规用药,于12 小时后给予3cm×3cm无过敏胶布脐部敷贴,每天更换1次,连用3 天。观察两组肠鸣音出现肛门排气时间及血清胃动素(MOT)及促胃液素(Gas)含量。结果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及肛门开始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M0T及Ga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骨科术后及颅脑外伤后出现的胃肠障碍中,敷脐疗法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1~14]。
2.3 成方工艺制剂敷脐 王宽宇 [17]等把小承气汤溶解于成膜材料(壳聚糖、明胶)溶液中用流延法制成膜制剂敷脐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30例,于术后即开始用药膜敷脐,每8小时换1次。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于术后6小时开始监听两组肠鸣音,每小时1次,并记录肠鸣音恢复正常的时间,患者第1次排气、排便的准确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
2.4 敷脐配合其他方法 高凯 [16]应用针刺配合中药敷脐的方法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共观察20例,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肖素香 [17]以通腑散敷脐配合穴位按摩应用于腹部手术患者,组予通腑散(甘遂、大黄、冰片按5∶3∶2比例)用75%酒精调匀后加麝香0.1 g敷脐,1天1次,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同时指压穴位合谷、内关、足三里双侧各1~2min,当出现酸、麻、胀感后轻揉5~10min,至排便后停用,其他均按手术后常规处理。对照组只按术后常规处理。结果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排便和饮食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胃肠减压时间和术后静脉输液总量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未发现用药敷脐所致的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孔令正 [18]采用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热敷于脐部(神阙穴)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中药敷脐疗法对促进腹部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具有疗效确切、方法简便、使用范围广泛、给药途径特殊、患者无痛苦、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制剂粗糙、药物透皮吸收作用差[19]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
1 时 兢,宋秀琴,陆荣国,等.危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1):14?15
2 马必生.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内容与展望.医学研究与临床,2003,1(3):47?51
3 黄继东,何清源,张艳华,等.大承气汤熨剂对急腹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卫生,2007,8(4):41?42
4 于 华,侯喜连,孔雪萍.“蝴蝶效应”与脐疗机制探讨. 光明中医,2007,22(8):2?4
5 田 明,周忠光,范 越,等.脐疗法的药剂学研究进展.2008,25(4):9?12
6 田素芳.吴茱萸敷脐防治妇产科术后胃肠功能失调21例.中国民间疗法,2004,12(5):31?32
7 张 恽,钱国芬.生大黄敷脐在阑尾切除术后的应用.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2):785?786
8 宋春辉,李 桂,崔树星,等.中药敷脐疗法对经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10(1):5?6
9 何秀云.中药外敷神阙穴治疗术后肠胀气75例体会.山东医药,2006,46(11):80
10马朝群,陈德轩,朱永康,等.加味暖脐散敷脐对手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5):328?329
11赵秋月,徐利仙,曹芬利.穴位贴敷预防颅脑损伤病人便秘疗效观察.护杂志,2003,18(7):513
12周仲芳,赖以惠,曾彩琼,等.消胀散敷脐治疗胸腰椎术后病人腹胀的效果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29?230
13吴桂霞 ,丘雪梅,李兰芳,等.中药敷脐治疗胸腰椎术后腹胀便秘的效果观察.岭南临床外科,2007,7(5):397?398
14刘佩凤,王爱然,刘昌春.中药敷脐用于骨科患者术后腹胀68例.中医外治杂志,2007,16(4):17?18
15王宽宇,张石军,孙晓龙,等.小承气汤药膜敷脐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4):284
16高 凯.针刺配合中药外敷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20例观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6):87
17肖素香.通腑散敷脐合穴位按摩对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2):1600
18 孔令正.中药内服外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46例.陕西中医,1999,20(2):59











